从事装备制造业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叶先生最近在家乡买下一块地,准备兴建六层楼的房子,按三星级酒店标准建设养老院。前不久,正当叶先生踌躇满志地将房屋规划及用途向周边居民进行公示时,一位经商的朋友却向他善意提醒道:“当心套牢!”
浙江民政部门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现今,长三角“老龄化”的步伐有加快之势,包括养老院在内的养老服务业市场庞大,但目前长三角的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却频频出现“围城现象”。
“城”内“城”外两重天
几乎没人会怀疑老龄产业的庞大市场。据记者了解,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迈入“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已将每年新增1万个养老床位作为目标。浙江仅次于上海,目前60岁以上老人占浙江全省人口的14.5%,按现在的老龄化发展速度,到2030年,浙江“银发族”将达1500万人,即每3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
冲着老龄产业这块诱人蛋糕,近年来,苏浙沪三地的老龄办等部门不断接到民企老板的电话,咨询投资养老院的相关事宜。
但另一头,那些先行试水养老业的民企老板却怪自己“太草率”。宁波一位已进入“围城”的养老院投资人告诉记者,民办养老院本身已是微利,而且与公办养老院“起跑线”不同,若要与公办养老院展开正面竞争,“肯定不是对手”。他说,“公办养老院由于主要靠政府补贴,往往不计经营成本,而我们又不是慈善家,至少要维持日常开销吧!但很多来参观的老人自然而然地要把我们的价格和公办养老院作比较,这是不是有失公平啊?”
据介绍,民办养老院多是租借场地,年租金在几十万元到百来万元。“同样的租金,如果换作是经济型酒店,收益可能是天壤之别。办养老院,一个床位每月是几百元到一千元左右的收费,而经济型酒店一间房一晚的收费就至少是100多元。”无奈之下,少数头脑活络的民企老板想到了对策,即将养老院部分房间改造为星级酒店标房。但这是否超越了养老院的“经营范围”?
此外,令不少民营投资者望而却步的,还有民办养老院被定性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因素。如此定性之后,养老院的盈利部分无法取出,须继续运用于福利事业,这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民营资本而言,无疑是另一重尴尬。
难在养老院性质定位
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和上海的民政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说,一般而言,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院等养老服务业有两种登记方式:一是以“民办非企业单位”方式登记,那么投资者在土地、税收、水电煤气等方面均享受一定优惠。既然在前期已经享受了各种优惠,那么在养老院产生盈利之后,利润就只能用于福利事业;二是直接在工商登记,那么所有税费均按照企业标准执行,享受不到优惠,投资人也自然没有尽慈善事业的义务了。一位人士说:“有得就有失,这其实体现出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关系。”
“优惠”并非最佳选择
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杨建华对长三角养老机构的严重不足表示担忧。“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老龄化问题,在我国已提前出现。这带来的挑战在于,公共财政还不足以‘包办’养老机构,亟需社会力量提供‘准公共产品’。”
浙江省老龄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先益表示,政府扶持养老服务业,不一定要以“优惠”方式来推进,而是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完全开放市场,由市场兴办养老机构,然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进行;二是以补贴的方式。王先益认为,“政府购买服务”以及政府补贴床位的方式,是“实打实”的,能增加透明度,杜绝政策漏洞。
在众多民营老板对投资养老院尚犹豫不决之时,在上海杨浦区开养老院的女民营企业家陈琦却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开业不到8个月,一期全部住满、二期床位50%以上被预定。陈琦认为,托儿所和养老院,一个是头,一个是尾,不久的将来,把老人送进知名的养老院,应该就像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一样,是件光彩的事。为此,她专门培养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做“院长接班人”。她说:“尽管现在养老院利润比较薄,但只要多向国外同行学习,琢磨出一套标准化管理模式,然后开连锁,降低成本,形成规模,养老院的收益还是很不错的!到时候,民办养老院拼的是资金是否雄厚,管理是否先进,是真正实力的竞争!”(李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