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建筑行业是外来工集中的地方。
年终岁首,又见一批批农民工打好行囊,怀揣着辛苦一年得来的工钱,怀揣着对故乡的浓浓思念,踏上返乡的路途。
农民工是我国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到处留下他们的足迹,洒下他们的汗水。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特别是2006年以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事关农民工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逐步得以解决,谱写了一曲民心歌、和谐曲。
执政为民,把农民工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我国有2亿多农民工。解决好他们的就业、社保、生活等问题,不仅涉及其切身利益,也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6年春节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涉及农民工工资、就业、劳动保护、社会保障、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等方方面面。字里行间,体现出五条基本原则: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统筹规划,合理引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此为标志,农民工工作进入新阶段。
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有30多个部门参加的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各方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与此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或领导小组。一个贯通中央和地方、联动相关部门的全新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各地党委、政府把做好农民工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配套文件,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政策措施到位。
社会各界纷纷为农民工献爱心、办实事,形成了从政府到社会、从输出地到输入地、从企业到个人都来关心、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扎实推进,“十大实事”把温暖送到农民工心坎上
追讨欠薪、提高工资、签订合同、安全生产、规范用工、免费职介、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计划生育——2006年各级政府主抓的这十件实事,把温暖送到了农民工心坎上。
辛苦一年,最担心的就是能不能拿到工资。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声势浩大的清欠风暴。全国27个省区市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紧锁的眉头展开了。在过年回家的匆匆脚步和神采飞扬中,我们体味到了农民工的喜悦。数据显示,一年来农民工关于欠薪的投诉明显下降。
农民工的收入也在逐渐增加。今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至少每两年调整一次的要求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国家还出台规定,调整煤矿井下艰苦岗位津贴。据调查,目前农民工外出工作平均月收入达1020元,呈增长势头。
“黑中介”、“就业限制”等不合理的就业政策曾让农民工无奈气馁。要让农民工在城市里就业更顺畅!一年来,城市里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向农民工开放,免费提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各地还相继清理了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收费项目和歧视性规定,取消了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
在河南大平煤矿打工的吴银虎最近参加了工伤保险。“这个保险好。万一下矿受伤了,看病不用自己掏钱了,家里人也有个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要从最急需、最紧迫的险种入手!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率先启动。截至2006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到2537.9万人。94个国有重点煤矿集团全部参保。按照“低费率、保大病”的原则,2367万农民工参加了医疗保险。
“十大实事”让成千上万农民工享受到实惠。更多的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了规范的劳动合同,农民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子女教育和居住条件等进一步改善。一个亲民、爱民的政府形象在农民工心中愈发清晰。
再接再厉,着力推进“十项制度”建设
老傅和小傅是从安徽来京打工的叔侄俩。“工钱拿到了,回家的票也订上了,就等着回家过年了。”老傅格外满足。年轻的小傅却有着更多的憧憬:“工资要是能再涨点就好了,住的地方最好能有暖气……是不是要求太多了?”农民工的小小要求折射出当前工作中的不足。
新年新希望,新年新任务。
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农民工工作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在工资收入、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困难。有些农民工问题虽然已经有所缓解,但远没有达到全面彻底解决的程度,如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等。有些工作只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离全部完成任务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还有一些涉及深层次的体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问题,如农民工户籍问题等,要依靠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展望2007年,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为农民工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据介绍,明年农民工工作将在巩固十件实事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十项制度建设,即: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就业服务培训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制度、优秀农民工落户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工信息统计管理制度、社区管理服务制度,让2亿多农民工共享更加温煦的阳光。(记者 白天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