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养老保障体制尚未健全之时,“银发浪潮”已经过早袭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未来30年,中国将以每10年纯增1亿老年人口的速度加速老龄化进程。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规模大、速度快、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点,给养老保障体系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未来年度与老年人医疗、生活服务相关的支出将大幅增加。政府部门虽然对老龄化问题有所察觉,但由于财政实力、体制设计等方面的原因,这一社会问题并未在具体政策层面得到有效的改善和解决。
目前,我国养老基金支付面临着潜在风险。一方面,养老资金“透支”问题突出,我国个人养老金账户空账规模已达8000亿元以上,难以应付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保障问题。同时,养老基金只覆盖到城镇企业,农村地区社会养老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我国养老基金的统筹层次低,各地区基金支付缺口差异较大。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高和宽松的养老金享受条件也产生了代际之间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如今,我国许多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平均水平占到在职员工平均工资水平的80%左右。这一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劳动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40%的替代率标准。与此同时,可以享受养老金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参保缴费年限偏短,导致当期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过大。更为重要的是,与其他国家“先富后老”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尚无应有的经济实力与之匹配,属于“未富先老”。
破解养老难题的关键在于跳出既有的发展思维,从体制深度进行制度调整。根据我国国情,个人账户应主要从“开源”方面入手,即扩大养老金基金来源,而为了实现开源的目标,必须要改革既有劳动就业城乡户籍制度,同时按照利益公平的原则,让国家资金布局实现合理的“反哺”。
首先要扩展养老保险覆盖面,把城镇所有劳动者均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为社会保险基金建立更广阔的资金来源。同时,增加劳动力市场上的“新人”数。其有效途径就是把农村进入城市就业的劳动者吸纳到城镇养老保险体系中来,让他们为自己的老年时期未雨绸缪,也为整个社会养老做出贡献。其次,在强化基金征缴、切实做到应收尽收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积极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国有股减持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筹集社保资金。
事实上,用国有股权减持充实社保基金,无论是在学理上,还是在人情上都应当尽快落实。不仅如此,包括国有股权产生的衍生收益,比如巨额的国企红利,在上缴财政之后也应当首先考虑充实社保基金,而不是像国资委目前设想的用于企业改制。(作者:马红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