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12日)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有关部门了解到,发展当地经济、提高教育水平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近年来成为国家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重点。
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统称“人口较少民族”。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受到较多关注。这些关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今年投入1.62亿发展资金
2005年,国家民委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制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
由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共同安排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006年新增5000万元,总量达到1.62亿元。
明年给予寄宿制学生补贴
2006年,人口较少民族所在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项目,优先纳入国家“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重点安排。
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逐步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
2007年中央财政将对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给予生活补贴。
345个贫困村优先扶贫
国务院扶贫办将345个人口较少民族重点贫困村优先纳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很多省区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与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上海市计划从2006年至2010年援助2500万元,按整村推进方式帮扶德昂族发展。黑龙江、广西等省区也拟定了省内对口帮扶方案,组织省内大中城市和区(县)所属单位对口帮扶人口较少民族。
多个项目“申遗”成功
桦树皮制作是鄂伦春族的传统工艺。2006年,桦树皮制作技艺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帮助,也为桦树皮工艺品的开发带来了生机。
除了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塔吉克族的鹰舞、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山南门巴戏、基诺族大鼓舞、独龙族卡雀哇节等也都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13个人口较少民族的1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文化部将积极扶持布朗、普米、德昂、高山等9个人口较少民族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霞)
新闻链接
截至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总人口为63万人,分别是:毛南族、撒拉族、布朗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普米族、鄂温克族、怒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保安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根据国家民委统计,目前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中有53.9%是贫困村;绝对贫困人口1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较低,平均文盲率为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