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沉默老人是近年来中国老年人中常见的问题。每年社会上老人都能“热”一阵,就是老人节前后,但刚过完重阳节的老人又要面对冷清和寂寞的晚年生活。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接受本社记者专访时指出,关注老年人的“心灵”已日益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
人到老年最怕孤独。精神上的空虚、落寞对老年人来说是致命的折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将不再成为老年人的问题,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将成为广大老年人的重要诉求,成为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六十五岁的王女士退休前是中学教师,退休后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仍返聘工作。独自在家的王女士心情郁闷,经常与老伴发生口角。后来在老同事的介绍下,王女士参加了社区老年大学,学习国画,重新拾起少年时的爱好,如今已经参加过各级书画展和全国赛事,她的画最近还放到画廊出售,画资不菲。
像王女士这样通过老年大学找到晚年寄托的老人在日益增加。据李本公介绍,中国一九九六年颁布《老年法》以来,国家把老年教育融入了终身教育体系,十年来加大投入,积极扶持,推动老年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催生了各种适合老年人需求和特点的老年学校。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学制、多学科的老年教育体系。截至二00五年底,中国的老年大学(学校)已发展到二点六万多所,在校学员二百三十多万人,并继续保持着迅猛增长的势头。
此外,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十年来,我国共建立城乡老年文体活动中心(设施)达六十七万多个,全国各级各类老年文艺组织达六万多个。全国有各类老年报刊七十多家,中央和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都开办了老年节目或老年栏目,每天收听收看老年节目的人数超过两亿。
据了解,目前很多地区老年人教育和文娱事业仍存在经费不足,硬件设施未能满足需要的情况。有的老年大学没有固定场所,老人读书就像“打游击”,有的教室光线不足、桌椅不够,反而危害了老人的健康。
李本公介绍说,针对这些问题,今年刚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把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强调要加强老龄事业基础建设,提出要努力增加资金投入,加强老年文化场所和设施建设。
据悉,未来五年,国家要在大中城市逐步建立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在县(市、区)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设立老年活动站(点),基层村居开设老年活动室。各地原有和新建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要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园、园林、旅游景点等公共休闲服务场所也要积极向老年人开放。并且鼓励发展城乡老年群众文艺活动组织,鼓励开展经常多样、健康向上的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广大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李本公说,中国传统历重孝道,关爱老年人,关注老人心灵建设是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一环。未来的老年人要有学有乐,过上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新社记者 张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