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的生活、学习情况做了专项调查。这是北京市首次对流动儿童进行大规模调查——
基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流动儿童基本都能在京完成九年的义务教育,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比较艰苦。大多数孩子住在城市平房里(70%),10%住在地下室里,4%住在棚或活动房中。只有2%的孩子的家庭有自购房。被访者中三分之一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5平方米。一间小房子集吃饭、睡觉、生活于一体,碰到家里做饭的时候,就要搬到房子外面写作业。
只有四成多的孩子有专门的写字桌,三分之一的孩子用小饭桌写作业。其他孩子多在小椅子、柜子、床上、甚至在腿上垫个木板写作业。由于“写字桌”高矮比例差异大,孩子的视力与骨骼的健康发育会受到不良影响。
近四成没有零花钱
与城市里的孩子不同,调查中的流动儿童中有38.8%的孩子没有零花钱。大多数孩子的零花钱每周大约有5至10元。由于父母起早贪黑工作,往往顾不上子女的三餐,所以,零花钱主要用于购买食品。调查显示,这些孩子买的食品多来自小摊上,有的零食甚至是“三无产品”。
调查还显示,每天喝牛奶的孩子不足一半,来北京后从没有喝过奶的有一成多。
学费问题父母最关注
流动儿童的父母最关注的问题是学费问题。调查中,流动孩子的家庭月收入多在千元左右,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处于城市贫困人群的范围内。因此,教育经费是外来人口家庭花费的重要部分。调查显示,仅孩子的赞助费用就已占到其家庭收入的10%左右。其他的费用还有借读费、书本费、保险费、服装费等。
七成孩子就读公立学校
公立学校是孩子们就学的主渠道。被访问的孩子中的72.2%就读于公立学校,这有助于他们融入北京。同时,尽管打工子弟学校的条件与教学质量远不如公立学校,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对它们的喜爱。这些学校不仅要比他们家乡的学校好,而且能够满足他们在京受教育的最基本需要。
流动儿童对未来期望高
流动儿童从小生活在北京,他们的价值观与城市孩子趋近。无论在公立学校还是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绝大多数(95%)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大学以上的学历,只有1.6%的孩子只想念到初中毕业。教师、科学家、警察、医生是流动儿童的首选职业。调查中,长大后想做警察的流动儿童特别多。这与北京孩子的志向差距很大。在此前对北京儿童的理想职业调查中,警察一职没能进入前10名。(崔红)
《北京晨报》 2003年7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