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表现平平。
从2002年2月开始,日本经济走出低谷时期,景气上升己持续了5年之久,年均经济增长率在2%以上,泡沫经济后遗症基本消除。经济持续景气是多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世界经济总体增长的影响,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拉动,也有日本国内推行各项规制改革和采取反萧条经济政策的驱动,以及企业进行长期调整与改革的结果。但2007年日本经济形势亦趋于波动,出现减缓迹象,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0.8%,第二季度为0.7%,第三季度为0.6%,有人认为增长率减缓是对2006年10月份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回调”,是暂时性的,景气复苏的基调并未改变。由于失业率降至9年来最低水平,家庭开支缓慢上升,企业出口竞争力由于削减成本和日元贬值得到了增强,出口企业设备投资旺盛,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不断创造新高。日本经济财政大臣认为由于日本金融机构并未过多涉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次级信贷危机不会对日本的金融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强调“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依然强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预测值分别为2.0%和2.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7月修订4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时,将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定为2.6%,比4月份的预测值提高了0.3个百分点,但10月发表的报告下调到2%。超过2%的增长率对日本来说,就算是一个不错的年头了。2006年日本政府推出的《经济增长战略大纲》,提出日本经济到2012年要实现年均2.2%的增长目标。由于日本央行担心美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因此,央行政策委员会在10月决定继续维持0.5%的基准利率不变。
欧盟和欧元区2007年的经济表现较为引人注目。欧盟统计局在2007年8月公布的报告指出,欧盟经济增长率由第一季度的0.7%下降至第二季度的0.5%,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由第一季度的0.7%下降到第二季度的0.3%。尽管如此,欧盟统计局认为2007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仍可达到2.6%,比年初预测的1.9%提高了0.7个百分点,略低于上年的2.7%。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的预测值为2.6%。奥地利经济研究所认为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2.75%。欧盟首脑春季会议提出,力争2007年欧盟经济增长率达到2.7%。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则从4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2.6%微调到10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2.5%。上述各种预测表明,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2007年欧盟和欧元区的经济表现要好于美国和日本,打破了以往“陪敬末席”的格局。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
1、增长的动力由出口转为投资和消费。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导致国际需求下降,以及欧元升值,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欧元区继续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为此,欧元区许多国家商业银行降低了贷款标准,改善了企业投资和融资的环境,企业利润增加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预测,2007年欧元区投资增长率为2.6%。与此同时,由于就业增多、工资增加以及低通胀率,欧元区的消费有所扩张。
2、欧元区经济增长并没有导致物价上涨,一般消费品价格仍然较低,平均通胀指数低于欧洲央行规定的2%上限。由于欧洲央行担心经济增长带来物价上涨,因而年内提高了主导利率,使欧元与美元利差扩大,继续维持着欧元的强势地位。欧元汇率持续上升,使欧洲出口企业遇到困难,尤其是加大了对美国出口的阻力。7月3日欧盟首脑会议发表的报告对欧元升值对其出口的影响做了分析,认为从以往的经验看,实际汇率波动对欧元区出口的影响有限。在2001年至2006年期间,欧元出现过大幅升值,但实际汇率波动对欧元区出口年增长率的拉低效果仅为0.5%,与年均增长5%的出口增长相比不足为奇。尽管如此,在欧元区内部对欧元持续走高还是产生了分歧,法国指责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而德国等多数国家则支持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欧元区己与美国站在了一起,要求人民币继续升值。
3、增强企业竞争力,削减企业行政负担。欧盟委员会重申2010年前各成员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必须保证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企业行政负担减少25%,以便创造更好的和更具活力的贸易与市场环境。上述的“一增一减”,其目的是提升各国的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4、德国成为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据联邦经济部长米歇尔·格罗斯估计,2007年德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3%,慕尼黑经济研究所预测为2.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甚至预测,2007年德国经济增幅将高达2.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为2.4%。上述各种预测虽低于上年,但德国经济仍在继续复苏,重要原因是劳动成本下降,亦即工资总额占经济产出比重减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德国劳动成本已由10年前的59.8%降至56.7%。劳动成本的降低,提高了德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德国的许多公司同美国公司一样,在海外低成本国家投资设厂,并将其产品在德国重新组装,尔后将其最终产品再出口,利润重新流回国内。全德工业联邦联合会负责人克劳斯·布罗伊尼格指出“从在德国创造就业的角度看,外包可能令人担扰。但只要我们公司在国外的活动有助于增强竞争力和提高市场份额,我们在国内创造的就业机会就多于我们转移到国外的就业机会。”德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比重己从2000年的8.6%,上升到现在的10%。因此,出口对德国经济的复苏功不可没。经济复苏使德国上半年的税收增加了18.4%,6月份的失业率降至16年来的最低点,从两年前的11%降为8.8%,失业人口从两年前的500万降为370万。因此,尽管德国年初提高了增值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家庭消费,但随着就业状况的改善,不会太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
5、欧元区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德国相比,法国的经济状况不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7年法国只能取得1.9%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预测值从原先的2.25%下调到1.8%,欧盟委员会也将其预期从2.4%降至1.9%。上述预测值都远低于法国政府制定的增长2.5%的目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贸易和财政“双赤字”扩大、投资不足、家庭消费波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失业率徘徊在8%的高位,等等。德国和法国是欧洲经济的两大支柱,法国经济乏力,业已引起欧盟的关注和忧虑。从总体看,以欧美日为主的发达经济体,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