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十六大以来金融业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截至2006年底,银行业总资产达43.95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了79.9%,不良贷款比率从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2007年6月末的6.54%;
证券公司总资产8760亿元,是2002年末的1.46倍,扭转了连续4年全行业亏损的局面,2006年实现利润255亿元;
保险公司总资产1.97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了204%,2006年全国保费收入5641亿元,是2002年的1.8倍;
……
在金融业总资产大幅增长、资本实力、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背后,是整个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金融对外开放稳步扩大的历程。
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些酝酿多年、涉及全局、难度很大的改革,在这五年破茧而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商业银行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农村信用社改革效果初步显现。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达到14539.8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提高到93%。自2004年以来,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三年实现盈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两年多来,人民币汇率实现了双向波动。截至2007年9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0.19%,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外汇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取消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多次提高居民个人购汇额度;取消境外投资购汇额度的限制,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实施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制度;从严控制外汇资金特别是短期外债的流入,抑制异常资金流入。
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截至2007年9月底,已经完成或进入改革程序的上市公司家数占比和市值占比分别达到93%和98%。
保险业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不仅完成了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而且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境内外上市,完善了保险公司治理结构。
金融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央银行紧锣密鼓开展宏观调控的历程:在这几年间,央行1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7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6次小幅上调境内美元和港币小额存款利率、通过央行票据净回笼基础货币达3.8万亿元。
除此之外,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央行在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贷款利率更好地覆盖风险溢价,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和业务创新。
针对不断升温的房地产市场,央行早在2003年6月及时出台了房地产信贷政策,调控房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多套住房贷款和高档住房贷款。2005年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引导商业银行适当提高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2007年9月调整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重点调整和细化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住房消费贷款管理政策,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金融开放稳步扩大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切实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关金融开放的承诺,同时,根据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积极主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
比如银行业。我国如期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和服务对象范围的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截至2006年底,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海外发展步伐,截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在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110多家,海外总资产近2万亿元人民币。
证券市场开放进一步扩大。截至2006年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资格,持有A股的总市值达到971亿元。两家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外国投资者可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并购A股上市公司。
保险业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外资保险公司可以在我国任何地区提供保险服务,除法定保险业务外,外资保险公司可以经营其他全部业务。2006年,外资保险公司占整个保险市场的份额为4.6%,成为促进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