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楼市观察:鼓吹房价上涨十年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6月4日,《新快报》刊发了一篇《人口结构可能令房价涨十年》的评论,文章指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首次超过1000万,创历史新高。6-10年后,这些人都将进入婚嫁年龄,而且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今后都将集中在中国的城市中,从而支撑着中国房市的需求。其结论是:未来十年之内,“房价要想下跌,除非中国政府有回天之力,也许你不相信,但是现实将会告诉你”。

这种鼓吹房价上涨十年且政府无回天之力让房价下跌的论调,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它在客观上起到的效果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促使政府放弃调控房价的努力,以维护开发商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人口结构的确可以影响房价。比如日本,二战后它的人口出生率一度达到33%。,当这批婴儿长大成家后,必然造成住房需求的增大,推动房价和地价的上涨。因此,日本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房价持续大幅度上涨。但随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口出生率开始大幅下降,一直下降到10%。以内。等这批婴儿长大成家后,对住房的消费需求也呈下降趋势,因此,日本房价从1991年后开始持续暴跌,这其中有日本房地产泡沫骤然破灭的因素,也有人口结构发生改变的因素,或者说,人口结构的变化加快了日本房市泡沫破灭的步伐。

现在我们看中国的情况。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政府鼓励生育,我国人口出生率一度达到40%。以上,一直到1982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人口出生率才开始下降。当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成家后,就成为对住房的最直接需求者,推动着房价的上涨,我国房价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涨与此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这种情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假设1982年以后出生的孩子在27岁左右成家,那么,他们对住房的需求旺盛期大约在2009年前后充分释放出来,参照日本的情况,当这些独生子女接替70年代人的接力棒,成为住房的需求者,那么,他们对住房的需求其实是处于下降轨道中的,最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多子女消费时代过去了,消费需求总量将减少。

《人口结构可能令房价涨十年》作者犯下的一个错误是,把高考人数的逐年增加等同于年轻人数量的增加,进而得出住房需求增加的结论,实际上,高考人数的增加与此并没有直接联系,现在高考的人数增加其实与高校扩招有关。我国刚恢复高考时,参加高考的人数只有30多万人,你能说当时的年轻人少吗?而且,我国自2001年取消了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可以参加高考。

更重要的是,这位作者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住房的存量。独生子女成家后,双方父母的两套乃至多套房屋将在未来某个时间留给他们,假设他们留下一套自住,而把剩余的住房推向市场,那么,就会增加市场中的住房供应量。事实上,随着多子女时代消费的结束,一个住房存量释放的时代将随之到来。房价在供应量增加而需求量逐渐减少的双重挤压下,走向下跌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到那时,人民币已经充分升值,它对房价上涨的助推力减弱,房价同样面临着利空压力。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支撑我国房地产走牛的一个重要力量将逐渐消亡,2009年以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将因此出现一个断层,所谓人口结构推动房价再涨十年且政府都难以调控下来的结论,难道还不够荒谬吗?(墨冰)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