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不理想,平民慈善亟待开发
-对话人物
王振耀
1954年生,2001年6月起,担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国家减灾中心主任,有“学者型官员”之称。
王振耀曾进行过一场特殊的实验:向中华慈善总会个人捐赠500元,并申请减税。结果,这个过程总共历时两个月,手续多达10道。
-对话动机
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而美国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民众。
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慈善规模可占GDP的9%,而我国目前的慈善水平仅占GDP的0.5%。
去年年底,李亚鹏王菲夫妇为帮助唇裂儿童成立了“嫣然天使基金会”,并在北京举办了盛大的慈善晚宴。但,他们是名人。
中国平民慈善的现状怎样?在贫富差距还很大的国情下,目前适不适合提倡平民慈善?4月1日,本报与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进行了对话。
-相关背景
2007年1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公益救济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及相关管理问题的通知》,将之前备受争议的少数公益组织可获得捐赠免税资格的范围扩大,凡是在国家和省级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皆可申请获得此资格。
4月1日,“平民慈善与慈善教育公众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王振耀表示,“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图片由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提供
4月1日,“平民慈善与慈善教育公众论坛”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民政部官员、京津等地慈善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媒体等300余人参加。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透露,民政部正酝酿以天津为试点,推动以“平民慈善”为主题的“爱心城市”建设。天津,曾有一位靠蹬三轮筹款助学、13年累计捐资35万元的白芳礼老人感动全国。
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王振耀表示,“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
现状: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金山,它还没有被开发,这就是平民慈善
新京报:现在我国的年慈善捐赠数额是个什么状况?
王振耀(以下简称“王”):去年,民政系统有统计的是35亿元。毛算,算来算去,全国也就不到100亿元。可是美国2005年的慈善捐助是多少呢?2602亿美元。
我们现在讲社会道德风尚,中国人的风尚怎么就不能用金钱,不能用捐献表现出来呢?我认为这不是根本政治制度问题。
新京报:那么主要的问题在哪儿呢?
王:实际上,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个金山,它还没有被开发,这就是平民慈善。它是一个沉睡的处女地,所以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状况才非常不理想。
经过我们这两年反复思考,没有平民,慈善事业做不大,全世界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客观上也是这样:平民有这个力量。每人贡献一点,就能汇成江河。
新京报:贫富差距大是我国目前的现实国情,慈善又往往被称为“第三次社会分配”,这种情况下提平民慈善,是否太早?平民慈善存在可实现的思想和经济基础吗?
王:有,非常大。现在其实很多普通人都有捐款行为,但不可持续,为什么呢?因为没受到激励、弘扬和保护。就比如说你,你愿意捐100元吗?(记者:愿意。)这就对了。也有很多人需要100块钱,但你捐了没有?不一定。为什么?有时候是从工资里扣了,有时候是被乞丐缠住给了,但让你给得很不高兴。
这就是说,慈善现在对于普通人的开发,保护机制都还是一片荒野。
新京报:你估计中国“平民慈善”的潜在力量有多大?
王:我算过一笔账,现在城市人口是5亿到6亿,假如每人每年捐100块钱,这是多少?再加上富人、农村人口捐一些,全国一年随随便便500亿元没有问题。
举个例子吧,常州去年有10个亿的捐款。一个地级市,稍微一发动,再就是公示及时、做得透明、让捐大钱的人加入,大家就很愿意。
我觉得,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盯着富人,看不到自己的力量”
问题:捐款人要求项目透明,但还不够透明,捐款人要求得到荣誉,荣誉没有
新京报:既然平民慈善有这样的潜力,那么现在阻碍平民慈善发展的障碍在哪里?
王:我认为,第一条就是我们理念上的疏忽。社会上现在还流行“慈善是富人的专利”的想法。网上最热的是抨击富人不搞慈善。我们永远盯着富人,盯着大款,却瞧不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其实是一种“有色眼镜”。
新京报:那么现行慈善程序上还有什么障碍?
王:捐款人要求项目透明,但还不够透明;捐款人想知道钱捐给了什么人,要求最快到对方手里,这个周期实际又很长;捐款人要求得到荣誉,荣誉没有,也没免税。
我们要搭建慈善信息平台,在全国形成一种慈善的大透明,慈善信息方面的大联合。但在这个方面,我们的挑战很大,因为我们不善于透明。有时候我们就是把这条消息公布在这,认为已经公布完了,老百姓看不看到我不管,我不贪污,我这个钱给穷人就行了。但老百姓是不是喜闻乐见,人家是不是习惯其他的方式,我们不太研究。
新京报: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慈善捐赠方面,6成以上的人最关心的还是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问题。
王:是这样。但我想,提高慈善公信力,不靠批判,要靠表扬,应该是“以善促善”,集中精力说好的。
比如,我们能不能更好地发现有公信力的项目,发现了就赶快推出来,有的不好,我们不说它,这样一来,舆论筛选机制就出来了。舆论、官员和老百姓一起,培养一批最好的项目、最有公信力的机构。
新京报:在慈善领域,你认为政府还存在什么缺失吗?
王:我们的行动能力还比较缺位,即使有富人,我们也不善于把他们的资源开发出来。许多富人向我抱怨,说不相信你那个钱能用到穷人身上。你不善于和富人打交道,也不善于和穷人打交道,不善于组织引导。于是会议不断、口号不断、建议不断,但是我们的慈善捐款上不去。
而直接的责任在于,政府的行政指导比较弱。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全国民政系统的同志,对慈善缺乏数量统计,缺乏具体规划,缺乏具体的政策指导。
我们原谅我们自己的时候是说,慈善这件事业刚刚提上议事日程,慈善的行政管理职能刚刚归于民政部救灾救济司。但实际上,一个政策,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把它扩展开来呢?这里面弹性非常大。在过渡期,在转型期,完全可以通过较短的时间做最大量的事情,做最重要的事情,也完全可以把它放在遥遥无期的空泛议论上。
总之,政府工作人员要转变作风,慈善组织要转变工作方式,这意味着慈善的一场革命。
“你做一件好事不方便,谁还做慈善”
发展:要建立一套能够激发爱心的工作机制、组织体制和舆论环境
新京报:推动平民慈善,你觉得现在要做些什么?
王:建立一套程序,一套能够激发爱心的工作机制、组织体制、舆论环境。
要从平民角度出发,改善慈善的公共服务,天天光说大的不行。我不会把慈善推到免税政策这类我不能解决的方面。就是做我能解决的,现行的很多政策机制其实还没有落实。
新京报:这套程序具体包括那些方面?
王:首先,要成立研究机构,开发出好的项目。要实现产、学、研整个一条龙的结合。
第二,我认为需要建立开发平民慈善的机制,把现有的做慈善项目的组织联合起来,大家共同行动,互相沟通,比如展开联合募捐。
第三,我认为开发平民慈善还需要开发平民慈善的服务程序和标准。举一个例子,我们做慈善,为什么让人家捐款的人感觉不到光荣,而是不信任,不方便?大家想想,你做一件好事不方便,不光荣,什么都没有,谁敢做慈善?以后这个情况要改变。
第四,我建议要形成风气。要宣传平民慈善人物,慈善理念。千万不要把慈善说成是至高无上、只有圣人才能做的事业。我们认为,一定要形成人人皆可为善的局面,不要把善神秘化,提高到不可触摸的地位。
新京报:现在全国的捐款税收减免是跟受捐组织相挂钩的。有人质疑为什么同是做慈善,还有出身之分,以后这个情况会不会有变化?
王振耀:我首先非常肯定地回答,会。因为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已经针对最近两年社会各界的反映在调整了,这方面社会压力非常大。现在国家把这个权限又下放到省一级。省一级怎么办呢?财政方面、税务方面和民间组织会制定一个标准,不是划定什么组织能免税,而是要制定一个统一标准,哪几类组织经过注册,就可以免税。
我想以目前的进度,今年差不多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相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