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海:抓住机遇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19-06-24 13:42:07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李静海,基础研究

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当前,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注重统筹协调。明确发展思路应重点关注以下 3 个方面:①树立创新自信,持续深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领域改革的重要指示,针对制约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采取精准、系统、有效的改革举措。②增强科学理性,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机遇,打破传统和惯性思维,切实转变理念,与时俱进谋发展。③追求卓越科学,大力鼓励原创。我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成为科技大国和基础研究大国,但质的飞跃尚未实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对原创思想鼓励不够,真正解决关键科学问题聚力不足。在核心科学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技术必然缺少竞争力。因此,应下大力气增强我国的源头创新能力。

明确国家创新体系各主体的定位和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时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只有发挥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效能,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行动。当前,我国创新体系的要素相对完整,但各方面协同不够,影响了整体运行效率。为此,要强化国家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明确界定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主体的定位和功能。这需要在国家层面对政府部门、资助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研发机构和正在筹划的各类国家研发单元等主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及相互关系进行法定表述,以利于各方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形成良性互动。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真正实现各主体的有效联动,发挥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明确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的定位和互动关系。基础研究旨在解决科学问题,贡献知识体系,重在理论、方法、原理、规律等方面的突破;技术创新旨在建立技术体系,重在新技术的发明与持续创造;工程应用旨在直接产生和强化生产力,重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三者各有侧重,但关系紧密,更需要互动。应充分明确各方面的定位和责任,优化成果应用与转化机制,提高创新效率。这需要法制和政策予以保障。

明确各科技计划自身的定位、功能和内部机制。经过 2014 年的改革,原来分散布局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整合为 5 类,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应从以下两方面提高资助绩效:①进一步明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各类计划的定位和功能,完善衔接机制,促进整体功能发挥;②统筹考虑各类计划内部的逻辑关联。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此方面有一些初步探索,总体上不仅要和其他计划协调衔接,自身所包括的 18 类项目之间的关系也在优化之中。即:通过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地区基金等小额资助广泛收集和支持原创思想;之后对于有较好前景的研究方向和具有潜力的人才,鼓励竞争和交叉,通过“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和重点项目等额度较大的项目予以进一步支持;随着资助强度的增加,项目数量在不断减少,同时就会逐渐涌现出一批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优势方向;最后根据具体科研活动的需要,通过适合的方式,如重大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较大额资助对这些方向进行聚焦强化,进而促进产出世界级的原创成果。同时,各阶段产出的成果既要与国家其他计划相对接,也应该结合实际建立成果应用贯通机制,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