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思想的考察与分析

2014年04月17日16:4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华民族 新文化 陈锋 文化部

二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为了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毛泽东把“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伟大事业来组织领导。当然,这并非等同他晚年发动的“十年文革”。

毛泽东领导进行中国文化革命与建设,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具有深刻的理论根据和历史缘由。

其一,贯彻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论”理论逻辑。“不断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世界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策略思想。即要根据革命对象的转化,不断进行革命性质的转变,直至最后的彻底胜利。这些思想集中在《论犹太人问题》、《共产党宣言》、《匈牙利的斗争》、《恩格斯致燕妮•马克思的信》(1849年7月25日)、《1848年—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协会》、《致<新旧意志报>编辑的声明》、《马克思和<新莱茵报>》等文献中。在1850年的《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的思想。“不断革命”论, 既区别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有限目的,又不同于一切社会改良主义者的革命停顿论,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因此,“不断革命”一直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断革命”的思想。1905年俄国革命后,列宁指出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他说:“我们主张不断革命。我们决不半途而废”。1921年,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把思想意识、政治、经济、科技革命列为无产阶级革命渐次展开的具体日程。

在艰苦持久的中国革命历程中,毛泽东显然以“不断革命论”作为行动指南和动力,把中国的革命事业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向新胜利。1956年初,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毛泽东在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新号召,随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向自然界开战”的战略思想。从此,毛泽东领导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向着搞“文化革命”、“技术革命”转化。例如,毛泽东视1957年的“整风反右”为思想政治的革命,符合“不断革命论”的逻辑要求。1958年1月,毛泽东中央工作会议上专门阐述中国的“不断革命论”。他说:“我们革命的步骤:1.夺取政权,把敌人打倒,这在1949年就完成了。2.土地革命,民主主义的,1950年--1952年3年基本完成了。3.再一次土地革命,社会主义的,现在将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1955年基本完成,1956年有些尾巴…… 4.思想战线上政治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整风运动,这一次今年上半年就可以完成,明年上半年还要搞。5.还有技术革命。1--4都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性质的。……技术革命是属于生产力、管理方法、操作方面的问题。……从1958年起,在继续完成思想政治革命的同时,着重在技术革命方面,着重搞好技术革命。”(参见《党的文献》,1991年第6期,第11页)

毛泽东坚定履行着“不断革命”的精神和战略。但是,就其文化革命而论,毛泽东在开展方式和具体步骤上是有失误的。在他晚年,他往往把文化上的革新等同于以往驾轻就熟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采用了阶级斗争的形式,陷于不破不立、以破代立、大破大立的思维之中,使国家文化资源遭到重大损失,文化建设没有取得应有的进步。

其二,寄托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革命与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背景。从五千年文明大国沦为饱受列强奴役宰割,中华民族的命运浮沉,吸引人们思考深刻的文化原因,寻找和弥补中华传统文化的固有缺陷。封闭自大的宇宙观、崇伦理轻物理的知识价值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和教育的风尚与体制、皇权本位耕织维生的社会运行机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造成了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的大悲剧。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反思国运衰败的文化动因,批判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睁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思想。这一潮流至五四时期演变成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扬弃,着手文化重建。毛泽东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然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一方面领导人民进行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另一方面接过了五四的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推动中国的新文化建设。

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更是把文化建设作绘入国家建设蓝图,指出“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1954年,毛泽东在一届人大上明确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7年,他又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总的看,毛泽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文化革命与建设,使新中国没有出现苏联那样的文化革新滞后局面。但是,在晚年把文化建设几乎简约为意识形态建设,逐渐发生了主观片面和急躁冒进的失误。

其三,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功能。创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精神生产和文化现象,提出两条著名论断:第一,“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第二,“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小提琴”。这对于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很有启发。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文化地位和作用有新的感悟。他说,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不可能脱离文化发展而进行,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否则将阻碍经济建设。对于政治文明建设更是如此,列宁认为,没有文化就不能建立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他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了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落后性却贬低了苏维埃政权并使官僚制度复活。说起来苏维埃机构是全体劳动者都可以参加的,做起来却远不是人人都能参加,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这决不是法律造成了障碍了,如在资产阶级时代那样;恰恰相反,我们的法律有助于这样做。但只有法律是不够的。必须有大量的教育工作、组织工作和文化工作,这不能用法律迅速办到,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巨大的努力。”

毛泽东在关于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第一,文化的认识功能。“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能动的,而不是机械的;文化反映政治、经济必须通过人来实现;实践是文化反映政治、经济的必由之路。第二,文化的实践功能。一定的文化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矛盾论》一文中,提出理论、文化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社会生活中主要的决定的东西。第三,文化的教育功能。毛泽东提出人民是文化工作的对象;文化是通过向老百姓进行宣传、教育、动员而发生社会效用的;文化是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而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的。

毛泽东重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突出了文化的强大能动作用,强调了要辩证看待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一种历史因素一旦被其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造成了,它也就起作用,就能够对它的环境,甚至对产生它的原因发生反作用”的思想,提升了进行文化革命和建设、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