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基层服务能否为“看病难”解忧?
一位来自湖北的农民讲述了他带孩子到北京看病的全过程:初诊,挂号,等待叫号……一共20个步骤,5个小时,其中面对医生的时间还不到10分钟。谈到为什么不在当地农村看病,他苦笑着说:“孩子的病不是小事,无论如何都不放心在村卫生室看啊。”
农民看病跑断腿,市民看病排长队。一些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而病人在城市大医院却是几天也排不上号。医疗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据了解,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80%的优秀医生又集中在大医院。
一位网友建议:把省级医疗资源(医疗专家、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往县级医院转移一部分,以减少大病患者劳顿之苦和病人亲属交通等费用。
有一位医生网友说,在县一级医院看病并不难,也不太贵,看病最难的是那些大的三级医院。他认为,应设法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在有些地方要是不搞以药养医,医务工作者生存都成问题。
专家观点:
白重恩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患者更在乎的是医疗服务的质量,服务价格优惠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影响患者的选择。新医改方案提出实行社区首诊制,希望患者能够分流。但关键的问题是,基层的医疗服务人员能否赢得群众的信任。
问题四:异地医保何时能够实现?
江苏的徐老先生患有脑血栓,退休后到北京的儿子家住。可是,没住两个月,就叫了两次“120”抢救,费用都是自己掏的,因为外地的医保在北京不能用。老徐想把医保关系转到北京,当地的医保部门说没政策。为了不拖累儿子,老徐最终不得不回到江苏老家。
近年异地养老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以及各省异地养老医疗具体规定存在较大差异,造成这些老年人异地医疗费用无法报销,无法得到医疗保障。
有网友建议,医疗改革能够考虑部分退休后异地养老的人,改革异地养老医疗制度,能够跨省区市统筹医疗保险基金,使他们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能够安度晚年。
也有人建议尽快通过联网的方式实现异地就医,至于各地补贴或医疗补助差价等可以仍然按照原地方标准进行。
还有网友提议说,每人发一个医保卡,号码与身份证号一样。这样在哪里都能看病,人是要走动的,医保要随人走,这才合理。
专家观点:
清华大学杨燕绥教授打了个比方:一个老人有两个儿子,能挣钱时,老人把钱都给了大儿子;而年老有病的时候,却要在小儿子家吃饭看病。原籍地是“大儿子”,转入地是“小儿子”,退休老人异地医保,到哪儿都是“白吃白喝”,谁也不欢迎。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所长郑秉文指出,我国医保统筹层次低,是造成异地医保转移难的根本原因。不提高统筹层次,医保转移接续就不能顺利实现。在目前,第一步是将统筹层次提高到省级,为将来的全国医保联网奠定基础。
杨燕绥还建议,个人账户不再用来支付门诊费用,变为“医疗保险储蓄账户”,将职工缴费(个人工资2%)计入个人医疗保险储蓄账户,用来为参保人员缴纳居民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员退休时,可以按照户口所在地或者子女居住地转移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