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外资正式进入中国铁路运输领域 中国钢铁并未冲击国际市场
油价上涨、农资涨价 三夏大忙时节谁解农民之火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7 月 0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三夏大忙时节,也是农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本报记者奔赴各农业主产区,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发回了一组报道,反映了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希望引起关注。

——编者

收割、灌溉、农产品运输,都要用油——

油价上涨,农民上火

麦收时节,正赶上山东中西部连续几天高温,忙“三夏”的农民不由得憋闷上火。

可是,真正让农民心疼、着急的是小麦收割价格。东平县农民刘言和站在收割过的麦田边说:前几年每亩30元到35元,虽然花点钱,但省了不少力。今年麦收前,大家都议论收割价格恐怕要涨,因为油价涨了啊,涨得比吃的花生油都贵。等到机器在附近村里轰隆隆一响,都知道了,今年每亩要40到45元。

更着急的是农机手们,油价涨得他们吃不好睡不好。几天前,记者见到刚从河南参加跨区收割回来的章丘市农机手刘振利。谈及柴油情况,他说:“今年真是奇怪了,刚开始麦收时,很难加柴油,有时为加油要跑好几个加油站,人家都说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柴油的,只卖给我们55斤,多了不给,说是限量供应。这几天柴油涨价了,我们到加油站也能加上油了。”

前些年农村有句俗话:方向盘一转,给个县长不换。意思是说,家里有部车,不论是搞客运还是跑运输,都很挣钱。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有些方向盘不敢转了,车“趴窝”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油太贵了。近期油价一直在涨,给麦收带来很多麻烦。据了解,为了不使自己的收割机“趴窝”,不少机手不得不出高价买油。

章丘市农机手杨建国扳着指头说:“去年我加这一箱油只需要600多元,今年要1000多元,比去年增加了30%。作业价格不涨的话,就划不来。不了解的人还以为我们挣多少多少钱,其实投入大啊。一套机器,自己怎么着也得花个七八万。没有几年时间是收不回成本的。这油价涨得让人心里发毛。”

据了解,联合收割机每收割一亩小麦约需用柴油2.9升,柴油涨价之后每升价格为4.7元,一亩小麦收下来,约需油费13.6元。一般来说,一名机手一天可收50到60亩小麦,一台收割机日夜不停,最多能收120亩左右。按普通收割量来算的话,一天需用油145到170升,限量供应柴油大大限制了收割机作业。

在济南市经十东路一家中国石化加油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麦收开始后,前来加柴油的收割机很多。前一段时间限量供应柴油,一方面是柴油进货紧张,还有一个原因是柴油进价涨了,可是加油站对外卖价没涨,利润很低,为了减少损失,就对前来加柴油的收割机限量供应。现在油价涨了,进油也不紧张了,加油站已经对农用车等敞开供应柴油。

在一些地方,为减少麦收费用支出,家里地少的农民干脆放弃用收割机收麦,重新拿起镰刀下了地。小麦收回来后,摊到公路上,借助来来往往的汽车轧麦脱粒。本来就紧张的麦收,因为油价上涨显得更加紧张。

不仅是小麦收割,庄稼灌溉、农产品运输等,都要用车用油。刘言和说,原来浇一亩地买水花10元左右,现在都涨到十四五元了。家里5亩地浇一遍就要六七十元,真让人心疼。

记者从山东省农机办了解到,“三夏”期间,山东省针对农机用油紧张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取消对农机用油限量供应,对农机敞开供应,保证三夏期间麦收的顺利进行。省农机办的负责同志说,山东省仅拖拉机就有205万台,柴油机218万台,汽油机18万台。这么多机器都敞开“喝”的话,真不是个小数量。

在采访中,农机手们呼吁最多的是农机燃油补贴问题。今年中央拨付山东省11.7亿元,对用油大户进行补贴。杨建国说:“我们农机大户为什么领不到燃油补贴呢?油价高了,收割价格就高,最终还是转嫁到种粮农民头上。”(记者 刘成友)

刚装进兜里的钱,还没热乎就又掏出来了——

农资涨价“偷吃”了政策礼包

“农业收不收,全靠一季秋。”正当农民们起劲为秋种大干一场时,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一个劲往上蹿,大家伙的眉头又拧成了疙瘩——国家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正被农资涨价一点点“偷吃”了!

6月16日上午,烈日炎炎。产粮大县河南方城县券桥乡券新村,一马平川的土地上,播种机在欢唱。小麦丰收了,年近七旬的村民陈长有很高兴,可他也有烦恼:全家6口人,种4亩6分地。“直补”搁一块,补了54元多,农业税全免,免了115元多,还有综合补贴51.2元。但今年每袋种子是25元,比去年净涨10元,秋种化肥又下得大,1亩地得1袋尿素95元,比去年涨了10元。一袋臭肥30元,也涨了不少。因为农资涨价,今年平均每亩地要增加投入三四十元,咋承受得了!

时近晌午,种完地的人们拾掇完家伙回家,其他人则聚到树荫下喝茶聊天。听说陈老汉与记者聊农资价格,纷纷聚拢过来,“照这样涨,中央给的种粮补贴填进去也不够!”“粮食价格是在走路,农资价格却是在跑步。”

16日下午4点多,券桥乡最大的农资经销部、乡级农资农家店。很多农民一边抱怨价钱高,一边狠狠心也就买了。刚装进兜里的钱还没暖热乎就又掏了出来。农家店的负责人介绍说,今年农资价格,化肥农药涨幅不是很大,就种子大些,据说是因为种子的“出芽率”在逐步提高,成本增加的结果,像这两年常卖的鲁单981玉米种,今年涨了5元多……

农资价格为何大幅上涨?记者了解到,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生产资料的需求量加大,种子、化肥、农药等企业和经销商不断抬高价格。拿“二氨”来说,去年只有80多元,追肥时涨到100多元。河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成品油价格持续上涨,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表现在:一是提高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根据测算,滑县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费用人均多支出28元,农户每亩小麦成本增加21元。二是提高了农产品运输成本。农民反映油价上涨,仅进城卖菜的费用就增加了50%。

如何让国家惠农“礼包”不被农资涨价吃掉?河南省社科院的专家建议,应当采取综合措施,一是从源头做起,对原材料、生产厂家、流通等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价格调控。在扶持农业政策上,开展农资直接补贴机制的试点工作,可把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的补贴逐步转为与农资市场价格变化挂钩,对农民实行农资价格直接补贴的方式。此外,积极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当前,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的着力点应放在推进农资现代经营方式、加快农资连锁经营的发展上。(记者 王明浩)

面对机械插秧,在湖北京山,许多农民还心存疑虑——

插秧机:让人欢喜让人忧

机械插秧省时、省力、产量高,还节约育秧田。为让农民从弯腰种田中解放出来,湖北省近些年着力推广机械插秧,但仍有一些农民信不过插秧机。

6月14日,京山县钱场镇深沟村六组。农民郑青脑瓜儿活,他这些年整田、收割全部实现机械化。尝到省工省时的甜头,今年4月,他和两位同乡合伙凑了1万多元,又买回一台小型手扶式插秧机,乡邻们很羡慕。

郑青的侄子郑平住雁门口镇瓦庙村五组,他见叔叔如此潇洒,也想买一台插秧机。然而,有人好心劝他:插秧机性能不过关,插的秧苗太稀,还需要人工补苗。40多年前我们就试过,最后不行,现在又折腾什么?经人这么一说,郑平有点动摇了。

郑青的表哥李发是雁门口镇吕冲村二组农民,50多岁,是种田的好手。郑青担心表哥弯腰插秧太辛苦,今年5月中旬育秧时节,他让表哥搞“双膜育秧”(机械插秧用苗),到时可以帮他家“机插”。李老汉连连摇头:我们这里是丘陵地,水源条件不好,田块像巴掌大小,形状不规矩,你那插秧机恐怕不行!

6月初,当地开始大面积插秧。郑青家有6亩田,“机插”带“人补”仅用了大半天时间,两口子轻轻松松,完了就去忙副业挣钱了;侄子郑平和表哥李老汉两家各有10亩田,两家人工插秧前后花了近半个月。他们还请工帮忙,开支都在300元以上。吭哧吭哧抢插完了,两家人个个累得腰酸背疼。

郑青的插秧机今年还没“对外营业”。他说,还有一些农民在犹豫。为什么呢?机械插秧要求搞“双膜育秧”或“软盘育秧”,许多农民不习惯,还有人觉得技术要求高、不好搞。此外,也怀疑插秧技术不过关,宁可自己多流汗也不愿冒险搞机插。郑青希望农机和农技部门多搞一些机插试点和培训,让一些种田大户发挥带动作用。他打算下半年多向行家里手请教,提高育秧技术和机械操作水平。明年他们可以包育秧,为农民提供秧苗进行“机插”,通过机械服务来赚钱。

吕冲村二组李老汉的担忧也有道理。该组300多亩水田全靠几口塘堰供水,一遇冬旱、春旱,塘堰蓄水不足,插秧时就成问题。李老汉说,这样“等水插秧、抢水插秧”让人伤脑筋,更别提机械插秧了!看到郑青种田那样轻松,李老汉盼望村里塘堰的蓄水条件改善一下,起码保证随时灌溉。有了水,上头要是能把田块整理一下,大小适中,方方正正,这里的田也可以机械作业了。(张志峰 李军华)

来源: 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中国众多农民正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方式
西部贫困地区农民对农村改革的态度
农民理应参与土地出让增值分配
人民时评:农民养老要靠谁
江苏苏州农村改制:要把农民变成“持股老板”
农民"就业状态":中国改革发展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平度发展新型工业 30万“两栖”农民家门口就业
陕西百万农民接受培训 温暖工程助农村脱贫致富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