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18日电(记者滕军伟)69岁的山西农民史德兴蹲在田头,看着一台联合收割机在自己的麦地里转了两个来回就割完了一亩小麦,连忙把农用三轮车开过去,打好的麦粒马上就装满了小车,而这一切才用了不到10分钟。
随着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华北地区农民的麦收正变得简单了。实际上,随着农业机械化和新技术在中国大多数农村的推广,农业生产变得越来越轻松,中国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正在逐步改变。
据山西省一位地方官员说,每年的“三夏”生产曾是中国农民最头疼的事,完全依靠“双手和镰刀”,生产效率很低。史德兴说:“原来从6月份就要开镰,一个多月还不能割完,现在都是叫上收割机等着装粮食就行。”
长期以来,大型农业机械经营成本高,农民经济条件差,再加上人均土地面积少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在中国的推广。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得到逐步改变。
据了解,1995年以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市场导向阶段,开始蓬勃发展。同一年,联合收割机跨麦区作业也开始了,这不仅将收割机的年使用天数从7至10天增加到近1个月,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据统计,中国目前共有7000多个跨区机收作业队在麦收一线,一天参加作业的收割机最多数量达到23万台。
中国政府还为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民提供一定的补贴。在中国重点推广农业机械的山东、河北等省,农民每购买一台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得到50%的补助,而在非粮食主产区的山西省,农民购买农机也能得到30%左右的补贴。同时,中国政府还拿出专门资金,以减轻油价上涨给农民和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如今,在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作物的种植和田间管理等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还让一批有经济头脑的农民有了用武之地。山西省临猗县北景乡张村农民王荣生早在几年前就购置了一台拖拉机,用来给村里耕地,一亩地能收入12元左右。去年,他又购买了一台价值4万元的联合收割机,今年“三夏”期间每天能收入1000多元。 据中国产粮大省河南省的农机部门统计,今年夏收期间务工返乡人员只占外出总数的十分之一。
21岁的孙建魁来自河南商丘,已经在山西打工4年了。今年麦收期间,他并没有回家帮忙。他说:“家里种了10亩小麦,用联合收割机不用1天就收完了,根本就不用我插手,我在这里还能多挣点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