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学校调查:"择校费"成了一种"教育贿赂"的资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4 年 02 月 0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在近日召开的重庆“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择校费”提出了尖锐批评。他们说,享受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我国青少年的合法权利,而“择校费”已经危及国家义务教育的基石,有些区县农村中小学生由于交不起“择校费”而被拦在义务教育的大门外。

    

    更令人忧虑的是,“择校费”已演变为“权力寻租”的一种形式。一些掌握实权的人,为了子女能就读重点学校,给学校批“条子”、“打招呼”。学校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而送“招生名额”常常只被简单理解为“协调关系”,可以逃避法律约束。“择校费”成了一种“教育贿赂”的资源。

    

    “上山打猎见者有份”

    

    重庆市政协委员徐晓告诉记者说,作为教师,自己所了解的“教育腐败”情况比一般人可能更多一些,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年关左右,各个学校都发了年终奖。普通中学发几百,某些重点中学发几千。重庆市直属重点学校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去北京、上海等地招收重点大学的硕士生,据说硕士生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是月薪可观,到校即可拿3000元以上。

    

    近几年,各重点中学掀起了大修楼堂馆所的热潮,多功能厅、学术会议厅富丽堂皇,校长办公室越来越气派,学校也越来越华丽。重点中学的校长变着法儿出国,飞机越飞越远。

    

    徐委员学校的所在区有一重点学校校长,调入学校不到三个月,屁股还未坐热,就以考察为名,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溜达”了一圈。

    

    校长们笑得合不拢嘴,跟着笑的还有教育部门乃至各相关部门的“头头脑脑”。

    

    “上山打猎见者有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乃至相关部门以各种理由、各种方式向重点中学收取的择校费按比例提成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徐晓委员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择校费是腐败费”一点不为过。

    

    记者在一份名为《治理教育腐败从取消“择校费”做起》的提案中看到,重庆市某些中学收取“择校费”已进入市场化按质论价的阶段。换句话说,就是交的钱越多,读的学校就越好。例如渝中区某些重点中学的择校费,最高竟达4万元。沙坪坝、南岸的一些重点中学、普通中学也有从1万元到3.5万元不等的择校费。就连三峡库区贫困县某县重点中学每个择校生也得交1~2万元不等的择校费。

    

    “学校的请客送礼、公款旅游、铺张浪费大多是从这笔费用中报销。”这份提案的牵头人台盟重庆市工委主委连英俊委员称,这实际上是把搞腐败的经费都算在教育成本中,分摊在学生头上。有些教育主管部门不是想方设法消除这一差距,而是将自己的利益与“择校费”捆绑在一起,“择校费”成了教职工的奖金、福利补贴和改善学校设备的主要经费来源。学前班也分级收费

    

    开学前夕,教育乱收费在重庆成为舆论焦点,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当地教育部门开通的热线电话热得发烫,短短几天时间就接到家长的投诉电话200多个。

    

    在全部收费种类中,家长们反映最强烈的仍然是择校费,总共83起,占投诉总量的34.7%。原因在于它不比学校平时几十、几百的收费,动辄一次都是成千上万,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择校费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名字:“捐资助学费”、“借读费”、“赞助费”、“建校费”……虽然国家一再明令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收取择校生和择校费,但重庆市的实际情况是,不管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费从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一直“贯穿”到高中,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校都按照自定的不同标准向学生家长收取。

    

    重庆高新区一名拆迁户家长投诉称,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他的小孩本来就应该就读高新区实验小学,拆迁办也开了证明,但学校依然要收取5000元的择校费。

    

    投诉率紧随其后的是择班费,总投诉48起,占总量的20.1%。目前,很多学校都违反重庆市教委不准乱办班乱收费的规定,擅自办各种尖子班、实验班、特长班、快班等,并借此收费。重庆巴南区鱼洞镇某校所办的学前班,竟然也分出优劣,普通班收费460元,而一种名为“未来班”的特殊班收费760元。

    

    让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利益“让步”

    

    “与行政腐败、司法腐败相比,社会上对学校腐败一般采取忍耐的态度,‘名校’腐败成为大家默认的腐败。”一些重庆人大代表忧心忡忡,呼吁实行“校务公开”遏制“名校”腐败。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已取消重点学校制度,采取就近入学办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期望子女受优质教育的要求日益强烈,于是“择校风”愈演愈烈,择校费扶摇直上。

    

    “‘择校费’的有市有价,事实上是大家共同酿造了一些‘名校’的腐败基因。”重庆人大代表李祖伟说,“公费赞助”的黑洞更是深不可测。一些企业以支持教育的名义,向名校拨出大笔公款,而企业高层领导的子女则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名校就读,这是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直接结果。

    

    一些重庆市人大代表给某“名校”算过一笔账:初中部每年招生400人,划片就读的200人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不能收费,剩下的200人包括“条子生”在内以平均每人4万元计算,“收入”总额在800万元左右。

    

    这笔庞大的资金,往往在政府财政体外循环,缺乏必要的监管,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审计,成为一个谁也无法监管的黑洞。

    

    优质教育目前在中国还属“短缺资源”,对这种资源的垄断与使用,往往会演变成为物与钱的交易。以“名校”腐败为代表的教育腐败还集中体现在对以公平竞争为原则的升学考试制度的肆意破坏,通过物钱交易、权钱交易,来换取短缺的教育资源。如“关系生”、“条子生”、“高价生”、“择校生”以及考试作弊,保送生“暗箱操作”等。重庆人大代表黄泰康认为,即使在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一些国家中,基础教育的主体也还是公立学校,就是私立学校大多数也都注册为非营利机构。只是在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的前提下,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并免征法人所得税。通过这样的财税政策,来确保学校得以教书育人,而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以收取“择校费”来树立“名校”名声、促进少数学校的发展,而且没有任何监督、管理的硬性措施,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产业化”。

    

    重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认为,治理教育腐败还应该标本兼治、双管齐下。首先治“标”。按照教育部1998年12月出台的《加强大中城市薄弱学校建设、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的要求,坚持中小学不招择校生、不收择校费,按就近入学、分片包干的原则收生入学,已有的完全中学不要随意取消初中部。其次治“本”。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学校扶持薄弱的普通学校,不断缩小“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差距,消除择校根源,从而根除择校的弊端。

    

    再就是要把“择校”纳入管理轨道,对公开收取的“择校费”,应硬性规定其出路,即主要用来向“薄弱学校”输血。这意味着,对“重点学校”而言,消除其财务黑洞,减少其腐败的机会;对家长而言,则相当于你的孩子一旦择校,就等于向“薄弱学校”捐了款。

    

    连英俊委员称,要取消择校费肯定有难度,最大的难度就是要让学校和教育部门的利益“让步”。(李国 李建 周明进)

    

    《工人日报》 2004年2月6日

来源: 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
择校热的调查思考:“紧箍咒”真能卡住择校费吗?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