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北京报道世界银行在今日于美国华盛顿发布的《中国经济半年报》认为,中国今后一年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最棘手的问题将是如何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推动加入WTO之后的结构调整。
据该半年报分析,中国在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的协调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用于“冲销”外资流入而发行的中央银行票据的利息支付属于财政支出,而政府从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中获得一些收入。根据目前硬通货的利率水平和国内利率可能上升的情况,收支相抵后结果可能为负。目前还不清楚冲销操作将会对财政预算造成什么影响。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之外的资本流动的大幅变动对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冲销操作往往会提高利率,进而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目前有关当局的策略是,一方面严格管制资本的流入,另一方面鼓励有外汇收入的企业和个人更多地支出外汇。但各国的经验显示,这些措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被资本流入的增加所抵消,原因在于资金回流的风险下降。
第三,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计划应该和财政部今后的短期国债发行计划相协调,原因在于在较长时间内保留两个基本相同的工具可能造成市场流动性的分割,不利于市场发展和提高效率。市场发展也要求政府的现金及债务管理同货币政策操作之间有更好的协调。
从财政管理的角度来看,该报告认为,根据对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合理推测,中国可以长期保持目前的财政赤字水平,但前提是使财政支出基本上不高于目前GDP的22%-23%的水平。
世界银行报告认为,信贷扩张(截至2003年8月底增长了23.2%)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认为这是某些行业和高风险投资增长速度过快、难以为继的一个成因。分析认为,信贷扩张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中央银行在面对大量资本涌入的情况下采用政策干预以管理汇率所面临的压力。对今后人民币汇率的投机性预期,再加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净流入保持强劲势头,导致大量外资流入中国。由于中国的汇率制度是事实上的盯住汇率制,因而中央银行积累了很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在2003年头7个月,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了约700亿美元的外汇。
国有商业银行为了达到不良贷款比例的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2001年发生信贷紧缩之后,2002年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发生很大变化。银行信贷从2002年开始大幅增长,而且这一趋势在2003年继续保持;这使得公布的不良贷款比例急剧下降。同时,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及其所导致的信贷扩张使得投资急剧增长,但并没有带来高通货膨胀。
中国经济时报 2003年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