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上,广东佛山手绘木版年画的传承者冯炳棠父子,带去了色彩鲜艳夺目、线条粗犷豪放的作品。全国100多位知名文化工作者就如何抢救这项濒临灭绝的民间文化进行的分析,让冯氏父子重新看到了木版年画的巨大潜力。
佛山制作木版年画已有600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以及河南开封并称全国木版年画六大产区。在极盛时期,整个佛山至少有10多家木版年画的作坊,最高峰时年产量达800万幅,平时也保持在400万幅,大量出口到东南亚等地。但迄今仍用手工绘制的正宗流派,只剩下“冯均记”一家了。
冯炳棠告诉记者,他从1998年恢复制作木版年画以来,顾客一直十分稀少。由于受到机械印刷技术的冲击,手工绘制木版年画的价格比机器印制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再加上现代的房屋已由古老的双扇门改为单掩门,木版年画的青睐者不再是普通家庭,而变成了收藏者和游客,已经没有什么销售量可言了。他想尽了各种办法,比如在旅游景点内开展销点,顾客只要交10元就可以自己动手绘制年画然后带走收藏等,仍是收效甚微。
到目前为止,冯炳棠一家已经赔进了十几万元,艰难地维持着祖传的版画工艺。“儿子是我逼他学木版年画的,如果他不做这行,我也不会做,那么佛山木版年画就变成历史,这门最有特色的佛山民间艺术也就销声匿迹了。”冯炳棠无奈地说。
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的民间文化品种至少在1000种以上,但在广东的民间文化中,式微的占了大多数。仅以民间工艺为例,已经消亡或者濒临灭绝的就占1/3以上。随着“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启动,广东今年将全面铺开对佛山木版年画、中山木龙等一批优秀民间文化的抢救工作。据悉,佛山市有关方面也已经开始抢救硕果仅存的手工木版年画。
在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后,儿子冯锦强表示,木版年画不能再以单纯的门神形象出现,如果仍然固步自封,迟早有一天会成为民间艺术历史长河中被湮没的碎片。佛山木版年画应该是一个品牌,通过发展旅游产品来养活纯正的手工版画制作技术;应该走精品路线,使木版年画成为佛山的一张名片。他说,把佛山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依托,将木版年画制作成小巧方便携带的袖珍年画藏品、礼品和纪念品,还可以将年画的图案印制在T恤、丝巾等纪念品上,甚至可以成为邮票的主角。
佛山市文化局局长胡正士认为,如何将生产技艺和市场前景良好结合,培育有利其发展的市场环境,是佛山木版年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佛山市计划将此项技术及掌握此技术的老艺人一起并入民间艺术研究社,并在佛山市内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设立专门展销点,使木版年画成为佛山民间艺术中的特色品牌。除了保持“填丹”技术突出佛山木版年画特色外,他们还将招聘一些美术工作者创新有古老特色的年画,给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物种注入新的生机。(林洁)
《中国青年报》 2003年4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