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世界银行推出的一份新报告《2003年全球发展金融》指出,中国日益成为该地区经济的发动机。
在日本相对萧条和美国需求不稳的情况下,中国继续保持产出强劲增长,2002年为8%左右。这有助于推动东亚地区的复苏。中国的表现与其他国家的刺激政策一起,使得该地区2002年增长率从2001年的5.5%提高到6.7%。今后两年该地区的平均增长率预期将超过6%。
报告指出,2002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从2001年的489亿美元增加到570亿美元,这是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加的结果。2002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吸引外资52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2002年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37%。2003-2005年该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净额预期将平均每年增加10%。
世行报告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和流动工人把部分工资邮汇回国已超过私人贷款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资金来源。这些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投资环境差的国家,汇款可能仅仅被用于“过日子”,而在投资环境好的国家,收款人则有可能投资于作为重要减贫渠道的农场和中小企业。汇款往往是反周期性的,可以缓和其他冲击,因为经济下滑会鼓励更多的工人向国外迁移,而那些已在国外的工人会增加给国内家人的汇款。在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汇款额都超过了官方发展援助额。近期的发展趋势,包括严格限制非正规汇款和降低银行手续费等,都意味着通过银行系统的汇款可能会继续增加。2001年菲律宾在接收流动工人汇款方面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三,达64亿美元,占GDP的8.9%。
报告的主要作者菲利普·萨特尔说:“在2001年和2002年,全球经济陷入由主要经济体股市泡沫破裂引起的衰退,私人贷款下降尤为严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融资收缩,并且不会快速回升。对债务的过度依赖一直是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从前景看,还是有理由对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资本流动趋向稳定持审慎的乐观态度。对于增长和贫困人口这是利好消息”。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主管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尼古拉斯·斯特恩说:“发展中国家十分之九的投资来自国内。但是国内投资者对于良好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与外国投资者是相同的。他们都寻求稳定的宏观环境、全球市场准入、可靠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治理,包括遏制官僚主义骚扰和腐败现象。”
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全球发展金融》报告,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净额从1999年1790亿美元的峰顶下降至1430亿美元。报告强调,在做预测时考虑到了针对伊拉克的军事行动造成的一些动荡,包括油价暂时上涨,但没有做长期严重动荡的假设。根据这些假设,预计2003年发达国家的GDP增长会从2002年的1.4%提高到1.9%,到2004年达到近期的最高水平2.9%,2005年减缓至2.6%。
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为3.1%,比疲软的2001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增长受到发达国家复苏缓慢以及几个大的新兴市场金融和政局不确定性的制约。世界贸易仅增长3%,而非石油类商品价格提高了5.1%。在东亚地区,新一轮的市场自由化、强劲的经济增长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乐观情绪都推动了外商直接投资的上升。
报告解释说,随着发展中国家日益融入全球生产、贸易和金融流动,一个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经济周期已经出现。但是,这种预测是建立在伊拉克局势的快速解决和2003年内油价大幅下降的假设基础上的。
新华网 2003年4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