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频频发生2002年,我国经历了连续3年干旱之后的又一个干旱年,黄淮、华北、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旱情尤为严重。其中,广东省有1300多座水库干涸,30多座大型水库比常年的水量少一半以上,有160多万人饮水发生困难。
在遭受旱灾的同时,部分地区又被暴雨洪涝袭击。4月中旬,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由于降水不断,并多次出现中到大雨,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据统计,该地区死亡大小牲畜10万多头,直接经济损失6亿元。
全年,我国先后出现5次明显的较大范围的低温连阴雨天气过程,它使小麦灌浆进程减缓、分蘖期偏晚;水稻空秕率增加,发育期推迟;对棉花吐絮和纤维品质也造成不良影响,成为造成本年度农作物产量损失的主要气象灾害。
春季北方地区共受到12次沙尘天气袭击,其特点是强度高、时段集中、影响范围广,其中有4次为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频繁出现的沙尘天气给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空气质量以及群众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去年还发生了热浪、台风、冰雹、冻害、雪灾、大雾等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也有规律
据国家气象局的有关专家介绍,虽然气象灾害具有很强的局地突发性,不太容易掌控,但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灾害性天气的出现通常与局地地面情况有很大关系,就是说同样的气象条件可能因为地区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天气状况。比如同样是24小时内降雨25毫米,在我国东部地区会形成大雨,而在西北地区却有可能出现暴雨天气,造成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各类灾害性天气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规律。例如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多为小区域局地反映;而台风则多出现在夏季,但有时也出现在初秋。
灾害性天气还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规律。它们通常在短时间内造成集中、强烈的影响和灾害,比如说局地强降水,有时就发生在一两个小时之内,来得快,去得也快;有时在局部地区也会出现持续性强降水,比如去年6月13日至18日在福建中北部出现的一次强降水过程。有些灾害性天气会持续较长时间,例如干旱,一年之中有可能出现春旱、伏旱、夏秋连旱、秋旱等干旱天气,有时这种干旱还会持续几年,形成长期干旱。
预报服务助减灾
减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准确预报是关键。国家气象局的专家称,目前我国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天气预报网络系统。国家气象中心对于灾害性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时间已经能够提供准确率较高的预报,而且对天气过程进行跟踪、滚动预报,及时对前面的误差进行修正。同时,国家气象中心为地方各台站提供指导预报,将其掌握的数值预报、中短期预报、降水预报等信息提供给地方台站,以便他们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出准确预报,有效服务于减灾。
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与气象部门的配合也为有效地防灾、减灾提供有利保证。面对气象灾害,农业部门可以根据气象部门的灾情预报做好防灾准备,调整农作物种植计划,把灾害性天气可能造成的损失尽力降低;对于高速公路交通,交通部门可以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出是否封闭的决定,保证交通安全。
面对气象灾害,个人往往显得比较无力。但专家提醒说,在某种气象灾害多发区,比如泥石流多发区,居民在建房时应该尽量避开泥石流惯常的流经区域,避免损失。在气象部门发布灾害性天气预报以后,有关部门组织抢险和疏散时,大家要给予配合才能够保证安全,并有效地降低损失。(彭俊 朱隽)
《人民日报》 2003年02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