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应重视基因和动植物新品种的专利保护充分利用别国规则,加紧开发,及时申请,争取抢占制高点本报记者曾伟报道祖祖辈辈种地,今后再种就得向人交钱,因为地里的庄稼变成了人家的专利———这是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民正越来越迫切面临的一种窘境。
2月12日,欧洲专利局撤消了杜邦公司在2000年获得的一项高油和高油酸的玉米专利,欧洲专利局认为,该项“专利”创造性不够。
如果不是欧洲专利局阻击了杜邦公司的意图,否则,根据杜邦公司昨天对媒体的说法,今后无论谁,采取什么方法,只要生产出在此专利覆盖范围内的含油和油酸量的玉米,都会落到杜邦公司专利的“盘子”里,要么交钱,要么侵权。
申请专利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创新,寻求投资回报
杜邦公司昨天对记者表示,该公司曾投入相当资金培育这种新品种玉米,新品种的材料来自美国两所大学,“新品种不是上帝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公司申请专利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创新,寻求投资回报。新品种培育出来后,公司从1992年开始向欧洲专利局申请专利,并一度于2000获得这项专利,直到日前被撤消。
此前,2000年4月,美国孟山都公司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申请一项有关高产大豆的国际专利。该专利源自中国上海附近的一种野生大豆。虽然孟山都最终放弃了在中国申请专利,而中国的专利法也并不保护动植物新品种,但也足以让人惊出一身汗———因为这意味着,不仅中国今后在向上述国家出口这种高产大豆时,要缴纳不菲的专利费,而且日后一旦自己技术条件具备,想对这种野生大豆进行品种改良时,也会受制于人。
在印度和泰国,也曾爆出与跨国公司的香米专利纠纷案。
事实上,不仅仅是玉米、大豆和香米,农民们会发现地里越来越多的庄稼都正在变成别人的专利。数据表明,杜邦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种子专利拥有者之一,仅在欧洲就提出了250多项专利申请,其中有30项已于2002年底之前获得批准。整个欧洲专利局迄今已通过了超过300种植物和种子的专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会扩大。
更有甚者,近年来多有媒体报道,包括基因在内的各种人类遗传资源,也正在越来越快、越来越多地变为别人尤其是跨国公司的专利。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将来总有一天,连我整个人都会成为别人的专利。
专家指出,目前,一场以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为目标的“新圈地运动”正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起,跨国公司瞄准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丰富的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利用自己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其进行改良后申请专利。而这些“生命专利”一旦被它们“跑马占地”,本身拥有它们的发展中国家无疑将受制于人,非常被动。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对生物资源的使用权及传统知识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绿色和平组织代表明确表示反对这种“生命专利”,“我们相信多样的生物是全世界的共同遗产,因此,现存的生物及它们的基因不可以成为私人的财产。我们认为对现存的生物给予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意味着这些生物是人类的‘发明’。”绿色和平组织的周小姐说,此外,对生命的专利制度也带来了跨国企业对生物资源的垄断,例如全球的种子生产、供应和专利权愈来愈集中在几家巨大的跨国企业手中,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正逐渐被企业所侵蚀。
绿色和平组织表示,现在的专利制度容许发达国家的企业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据为己有,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必须被扭转,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民对生物资源的使用权及传统知识必须受到尊重和保护。
对此,知识产权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沈智禾教授认为,目前,虽然中国没有对基因和动植物新品种实施专利保护,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却在这么做。要改变人家的规矩不太现实,而人家更不会因为同情你而放慢“跑马占地”的步伐。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国家和企业应该重视这场“圈地运动”,充分利用别国的规则,加紧开发,及时申请,争取抢占制高点。
《北京青年报》2003年02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