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8年实施‘山区教育建设工程’以来,我们学校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我就是整个过程的见证人。”昨天,在房山区佛子庄乡班各庄中学翻修一新的操场上,已扎根山区教育28年的马向飞老校长在纷飞的雪花中向记者介绍着近年来山区中学面貌的变化。
随行的佛子庄乡王玉莲副乡长向记者介绍说,该乡是全市49个山区贫困县中的末位,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共有3所中学和9所小学。自从1998年市人大代表提出“改变山区学校落后面貌”的议案以来,佛子庄乡的中小学校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记者从市人大调阅的资料显示,1998年,数十位代表把一份沉甸甸的议案提交给常委会,里面翔实的数字令人心头一沉:本市7个山区近80所中学里,46%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生化实验室和音乐教室;198所完小中没有音乐教室和自然教室的占52%和36%;绝大部分寄宿制山区学校没有学生图书馆、阅览室、餐厅等,更没有电化教育设备。资料显示,五年前班各庄中学初一至初三的300多名学生,只有一栋光秃秃的二层教学小楼,没有操场,没有一本藏书,全校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班一台作英语教学的简易录放机。人大代表们奔走呼吁: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首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目前它已成为本市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亟须改变。
人大议案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郑重承诺:从1998年9月的学年开始,要用三年的时间,市、区县两级政府每年按1:1的配比共投入专项资金2.1亿元,开展“山区教育建设工程”,基本消灭本市山区的“贫困校”。
为了确保工程的实现,市人大常委会要求有关部门每年提交一份关于山区教育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和录像,并且连续三年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山区实地验收。结果,各级政府先后投入山区教育建设工程2.5亿元,比原计划超出4000万元;全市乡镇中小学已全部达到办学条件。以班各庄中学为例,目前该校已添置了15台投影仪、37台电脑,建起了13000多册藏书的图书室。
不久前,林文漪副市长代表市政府表示,从现在起到2005年,实现农村中小学全部取消明火取暖;市级教育费附加每年至少增加1亿元,市财政每年将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经费重点投向农村地区;已经进行的山区学生每人每天一杯豆奶的试点将进一步推广……
离开班各庄中学时,正值课间休息,马校长拉着记者的手说,他们的校园会越来越美好。此时,操场上传来同学们打雪仗的嬉笑声。(朱冬松)
北京青年报 2002年12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