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带富中西部
记者在广西、湖南等中西部地区采访时发现,劳务输出已经成为一些地方致富的“秘诀”,不仅繁荣了城乡市场,而且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素质,被当地农民称为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和“无烟工厂”。
中西部不少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比较差,尤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正日益突出,依靠农业结构调整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劳务输出成了这些地方重要的谋生方式。以我国的“农业大省”湖南为例,2001年全省省外流动就业487万人,通过邮寄方式以及在当地消费的务工收入达300亿元,四川省去年跨省输出劳动力560万人,全年实现劳务收入400亿元,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
来自宁夏、贵州和甘肃等省统计部门的消息说,最近几年,在这三个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劳务输出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30%。去年,甘肃省输出劳务238万人次,总收入达30亿元,农业人口人均60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在贵州省,2000年已经有22个县的劳务收入汇款超过本县当年的财政收入。
一些劳务输出大县的干部说,劳务输出就象一根杠杆,正在撬动中西部的经济。“走出去”给他们太多的启示,这一步棋走活了,将使中西部经济满盘生辉。
更为可喜的是,有些农民工在经济发达地区学到技术、开化大脑之后,回到家乡进行创业,带富了一方百姓。近年来,四川省先后有40万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和项目返乡创业。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80万人,产业涉及电子、制衣、纺织、家电和化工等各行各业。
“输出劳动力,带回生产力,”湖南省永州市委书记曾庆炎对记者说,“外出务工人员更懂得利用家乡独特的资源、广阔的市场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作为著名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基地,永州市去年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吸引的资金达6000多万元,引进技术1200多项,开发新产品500多种。
记者了解到,中西部许多地区正在技术、税收、国土和信贷方面给回乡创业者以支持。四川省劳动厅副厅长叶文志说:“我们对回乡创业的打工人员,将像对待外商那样给予优惠。”
中西部信息盲区大
中西部从事劳务输出的干部普遍反映,信息渠道不畅的问题现在越来越突出。
“劳动用工信息的传递很成问题,”广西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负责人冯振年说,“很多次东南沿海的劳动部门打电话来,说要一批工人,要得很急,但我们没有建立劳动力资料系统,有些乡镇连电话费都付不起,电话成了摆设,所以一时半会召集不到那么多人,结果丧失机会。”
记者了解到,由于输出输入地劳动部门的信息没有完成大规模高质量的对接,大部分中西部农民工进入城市找工作,不是靠劳动部门,而是靠亲朋好友和老乡的介绍,或者干脆无目地流动,成为“盲流”,给许多不法用工企业以可趁之机。
冯振年分析说,在信息时代,中西部地区在劳务输出上也存在着竞争,谁先得到信息、谁的组织化程度高,谁就先占据主动地位,先赢得财富。以广西为例,各地市都建立了自己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但各自为政,既不规范也不全面,有的网络甚至几个月不更新页面。而驻外劳务站掌握的用工信息要通过传真传回来,现在的劳务输出地已经由集中趋于分散,这样点对点传送,就显得太慢,无法将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农民。如果在网上铺开,就能提高效率。
“在中西部地区,应该建立和完善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冯振年建议,“形成包括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及时向劳动者提供信息,减少盲目流动。加强劳动保障站的基础工作,发挥其延伸到区街、乡村中的作用。”
劳动力观念落后素质偏低
记者在广西和湖南等省区采访的时候,绝大多数从事劳务输出的干部都谈到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中西部劳动力观念陈旧,素质普遍偏低。
记者调查后发现,对中西部很多地区来说,越靠近东南沿海观念越开放,脑筋越活,比如广西东南部及湖南省南部地区。相反,中西部地区有些农民平常出村都很少,出了镇就觉得没有安全感,害怕被别人欺骗,以至不敢离开家乡出外谋生。
从事劳务输出工作10多年的广西劳动服务公司副经理梁登生说:“思想观念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劳务输出的主要障碍,具体表现在七种心理:即糊口心态,虚荣心态,知足心态,惰性心态,畏惧心态,依赖心态和好奇心态等等。”“中西部劳动力乡土观念太强,宁可呆在家里挨饿,也不愿意出外闯荡”。
广西境外就业介绍所负责人黄焕布说,象广西这样的西部不发达地区,观念难度万重山。去年他组织一批赴新加坡五星级酒店工作的劳工,月薪2500元人民币,外方已经挑好了所要的6个人,也签订了合同,但一夜之间他们就变了主意,不愿意去,他们觉得工资太低,后来外方只好从浙江紧急招聘了6个人。
“浙江人为什么愿意不远千里到广西来面试?”黄焕布说,“说到底还是观念问题,浙江人的观念是:从底层干起,争取奖金、加班费和发展机会,而广西的一些年轻人思维太死板,总想着挣大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观念转变将激活整个中西部劳务市场,凡是出外打过工的人,对利弊都有一个客观的权衡,根本不需要组织者多费唇舌”。
输入地对输出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对北京、深圳、苏州、武汉四城市118家接收民工的单位调查表明,45.8%的企业规定民工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才能上岗。“现在有很多工厂招工前都要考试,但现状不容乐观,”广西劳动厅副厅长冯振年说,“西部每年在外地就业的,上档次的管理人员没有多少,绝大多数都是凭着身强力壮干体力活,没有一技之长,这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
湖南、广西一些从事劳务输出的干部反映,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有些农民工很难说出26个英文字母中的几个;如果要他任意说出10个国家的名称,他也支支吾吾;有的甚至不知道国家主要领导人。
劳务输出机构成了“清水衙门”
要组织大批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要有相关的职能部门、配套政策和运行经费,如今“运行经费缺乏”成了摆在劳动部门面前的一个新的难题。
广西劳动服务公司经理郑际浩对记者说,以前他们维持日常工作运转的经费主要来自证、卡收入,但是自去年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出台文件,取消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后,“等于是断了劳动部门的奶”,严重削弱了劳务部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使农村劳动力流动重新回到盲目无序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社会稳定。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日趋增加的形势下,劳务部门的工作非常繁琐,工作难度很大,”郑际浩担忧地说,“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讲,广西自治区一级财政对劳动与社会保障厅的工作大力支持,经费暂时无忧,但广西县以上劳动服务人员有1837人,他们的工作经贯完全没有保障,逢年过节,基层劳动部门诉苦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来,我只能跟他们解释,我们也在等政策。”
一些劳动部门的干部向记者抱怨说,地市以下劳动部门的日常业务可以说“正陷于瘫痪”,“本身进行就业服务的人,也快失业了”。经费的缺乏,导致劳动服务人员人心不稳。各级劳动部门也没有资金来进行日常培训,平常开会,也只能开到地市一级,劳动部门从业人员的观念得不到更新,知识无法丰富,工作起来显得盲目而缺少指导性。
湖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说,“自带干粮、自我筹集资金”的现象使该省劳动部门许多工作难于开展,比如乡镇劳动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流动就业重点监控地区配套经费不足,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跟踪服务及返乡创业扶持难等等。
克服地方政府的“漠视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西部有些地方对劳务输出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服务,甚至人为地阻挠,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丧失发展的机遇。
湖南、广西一些干部与记者座谈时说,他们组织劳务输出的时候,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地方领导认为,劳务的大量输出减少了当地的劳动力数量,是在割“唐僧肉”,等于是在牺牲中西部的利益,在处理与劳务输出有关的事务时,他们态度不积极。“归根到底是他们的危机感不强,加快发展的意识不够,发展的氛围不浓。”广西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主任元德新对记者说。
由于有些地方决策者的观念没有解放,对劳动部门的工作不配合、不支持,直接导致三个结果:1、宣传不到位。开展劳务输出,发动工作很重要,必须让地方政府做好输出人员家庭的思想工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2、信息被浪费,有时候劳动部门的同志带着用工需求信息下到基层,却遭遇“冷面孔”。3、劳务输出遇到欺诈、侵权等问题时,得不到理解,负面宣传过多,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信心。比如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外出务工人员有些会遇到一些侵权现象,但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企业恶意欺诈的原因,有劳动部门监管不力的原因,也有现行法律不完备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要客观分析,善于引导,而不能一味渲染,因噎废食。
从事劳务输出工作的同志呼吁,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劳务输出工作,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把劳务输出摆在发展战略的位置上来抓,充分认识到这是促进就业、发展经济和维护稳定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途径。
专家表示,随着劳动力流动由自发性、单一性走向组织化、规模化,劳务输出将日益成为中西部地区致富的重要途径。
新华社2002年05月0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