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湿地指的是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它系长江及其众多支流泛滥而成的河湖湿地区,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湿地类型之一。鄱阳湖、洞庭湖、洪湖等是本区著名湖泊。由于长期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该区的湿地面积显著减少,同时也导致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退化。
一、长江中游湿地利用现状
1.人类活动强烈地影响和改变着湿地生态系统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长江中游湿地中的天然湖泊,蓄水不深,湖泥深厚,沼泽化明显,目前湖滨周围的沼生植物带,江湖间的涝洼地带基本上被围垦成农田,以种植水稻为主,江河湖洲滩地地势高的也已基本被开垦成农田,地势低的季节性出露的洲滩,或种有芦苇或林粮套种或养禽养畜,通常年景均可收获,大水年则汪洋一片。
然而湿地作为水陆交界过渡地带自然生态系统,既是许多珍稀动植物资源栖息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生产力。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系统中重要而特殊组成部分,湿地又有着巨大环境效应,如涵养水分、蓄积洪水、调节气候等等,特别是位于长江中游湖区的湿地,在蓄积洪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对湿地资源滥围、滥垦,使湿地蓄水功能急剧下降,扰乱了河湖生态系统,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天然调节能力,使洪涝之患此起彼伏,水多水少皆成灾害。
2.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过度,生物多样性受损
江、河和湖泊是长江中游湿地重要类型分布区,也是物种多样性富集区。但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据有关资料,江汉平原湖泊鱼类从40年前的的100种已降到目前的50多种,如四大家鱼、赤眼鳟、鳗鲡等逐年减少,甚至面临绝迹。长江中游的白鲟、江豚、白暨豚成为濒危物种;鱼类小型化日益明显。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高强度的水产捕捞和高密度、单一品种的水产养殖等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也都带来破坏和威胁。
3.湖区人口猛增,人地矛盾突出,湿地系统脆弱
自1949年以来,平原湖区人口增加了1倍,人口的猛增增加了对土地和粮食的需求,与水争地,向湖要粮问题突出,围湖造田也是生存所需,洞庭湖区湖面减少近1/2,江汉平原湖面减少近2/3,蓄、养、种矛盾恶化,脆弱的湿地系统不堪负重,导致灾害频繁。如荆江分洪区蓄洪面积920平方公里,分洪量54亿立方米,1954年分洪时有17万人口,而目前分洪区内人口近50万,相当于1954年人口的3倍,使得真正需要分洪时,决断之难,如履薄冰。
4.湿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大量乡镇企业的发展,固然给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效益,但“三废”未经处理直接向湿地水体排放,严重污染河湖水体,加上农业大量使用的农药及化肥,使湿地水质和农田土质恶化到令人担忧的程度,工业废水的排放和农药的流失,直接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水生生物体中的富集;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化肥的流失,则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浮游生物的种类单一,甚至出现一些藻类爆发性增殖,从而使整个生境恶化。
二、长江中游游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1.自然资源功能
各种类型的湿地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自然资源,它可以给人类提供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鄱阳湖、洞庭湖和洪湖等天然湖泊湿地是具有很高生产力的湿地系统,其湿地生物生产力能产生极高的级济价值。长江中游的湿地(河流、湖泊、水库等)更是居民用水、农田用水和工业用水水源。
2.调蓄洪水及减灾功能
长江中游湖泊对江河的调节作用很大。如洞庭湖接纳四水和长江部分洪水,通过湖泊的调蓄,再从城陵矶泄入长江,起到阻滞洪水、减缓洪水流速的作用,在历年汛期防洪中,起到调蓄洪水的重要作用。1998年长江发生全流域的特大洪水,自6月11日~8月20日共71天,洞庭湖总来水量为1696.2×100000000立方米,其中四水洪量为817.7×100000000立方米,长江四口入湖水量为648.4×100000000立方米,区间来水量230.1×100000000立方米,而从城陵矶总出湖水量为1526.0×100000000立方米,洞庭湖的调蓄水量为170.2×100000000立方米。而江汉平原湖泊在丰水年份,一般也可承接150×100000000立方米以上的来水。
3.环境净化功能
由于湿地的理化及生物特征,对污染物具有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功能。充分利用长江中游湿地资源进行环境净化,不仅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节约大量资金。例如江汉平原最大的湖泊——洪湖,由于水量交换相对频繁,而县水生生物生长茂盛,这均为增加稀释自净作用,消纳污染物质提供了良好条件。洪湖水域水体总体水质良好,监测项目中除总磷超标外,其他项目都达到了地面水二类标准。有“绿色湖泊”之称。此外,汛期降雨量大,湖渠水流畅通,大型湖泊对于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更大。如洞庭湖系吞吐型湖泊,年过境水量为3010×100000000立方米,水量充沛,湖泊水体交换速度快,年平均换水达17次,其稀释自净能力也很大。
4.湖泊湿地在水禽保护中的意义
湖泊湿地是水禽赖以生存的重要繁殖地、栖息地、越冬地迁徙途径的“中转站”。湿地的存在与丧失,直接影响着水禽的存在。而且水禽又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湿地,不仅是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也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特别是保护水禽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5.旅游观光和科研教育功能
湿地是一类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观光潜力。长江中游的几处重要湿地都是旅游观光胜地,如鄱阳湖、洞庭湖、洪湖、梁子湖等,适度开展湿地的生态旅游是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作为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是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
三、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对策建议
1.尽快制定《湿地法》,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
湿地与森林、海洋共同构成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已有森林法,海洋法,惟独没有湿地法。这是导致我国湿地问题的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已经到了非立法不可的地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湿地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建议国家尽快制定《湿地法》及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在《湿地法》出台之前,要加强对湿地环境变化的管理和已有部门法规的执行,而且要加强区域渔政、水政等部门的协调。
2.建议组建长江中游湿地管理机构,实施湿地的统一规划管理
长江中游湿地既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因此,对于这个地区湿地的管理也应统一、协调。实施统一规划管理。对湿地的开发、利用、建设和保护应遵循整合性原则、复合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建议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纳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3.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新理念
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必须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源环境观,如:(1)要尊重自然规律,克服“人定胜天”的观念;(2)要转变“以粮为纲”的观念,实行多种经营,着力调整湿地农业经济结构;(3)要转变“以土为本”的观念,实行退田还湖改制等。同时,要在全社会逐步树立新的资源环境观,如“洪水资源化”、“泥沙资源化”等理念。建议:(1)充分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和支持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与湿地保护相关的活动,特别是加强群众性的湿地保护科普活动;(2)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如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开设的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开设资源与环境课,其中包括有关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内容。
4.坚持保护与利用兼顾、保护为先的原则
坚持“以保护求持续发展,以发展促环境保护”的湿地发展战略。各级政府应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契机,以正确处理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为前提,选择好本地区既有经济效益,又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这是保护湿地和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湿地生态旅游业,水产养殖业,高效避洪农业,农、牧、渔、菜、果保鲜加工业的发展,探索湿地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
5.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
湿地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湿地的地貌多样性和环境多样性特点,保证和发展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经济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配合“移民建镇和退田还湖”计划的实施,按照低水种养、高水蓄洪的原则,根据湿地系统的多样性特点,做到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获取湿地各类生物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6.广开募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
当前长江中游湿地保护和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湿地保护和利用的瓶颈。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财政投入,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全面推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社会化进程,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投资、捐赠和国际资金的融入。
7.加强科学研究,扩大国际合作
湿地科学在国内外都属新兴学科。需要及时地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动态,总结和推广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建立国际交流的机制,扩大合作领域;开展社会、经济、人文等多学科、多课题的综合研究。
中国网2002年03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