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应届大学生小王南下北上,到处参加招聘会、递简历。他说,一过年,心里就开始发慌,生怕找不着工作,面试时“都觉得底气不足”。据了解,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有这种感觉。
小王说,同学们有这样一种看法:春节是一道分水岭,过了春节,招聘单位就去了大半了,春节前找工作尚可以“学生挑单位”,节后就是“单位挑学生”了。他们认为,到过年时还没找着工作的学生,会让人感觉是“挑剩下的”,没多少资本可用来与用人单位谈条件。
一些学生在求职时,盲目着急,“有单位要就行”,结果把自己给“低价甩卖”了,其实到这时招聘工作远没有结束。
2000年春天,眼看同学们一个个都签约了,武汉大学96级学生小吴也慌了,原本非大企业不签、非高薪不签的决心也渐渐动摇。当年3月初,他与广东一家小公司签了合同。事后才发现,其实三四月间还有不少大企业来招人。
现在还没找着工作的学生,就是“挑剩下的”吗?曾主持过多次招聘工作的某企业李经理说,用人单位并没有这样的成见,他们更关注毕业生的能力。他说,在用人单位看来,现在还没有签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力超卓,故而“眼光较高”,对此前的用人单位不满意,所以才延误了时间,这些人才,对用人单位的吸引力更大。 (宋雪飞)
武汉晨报 2002-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