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庆伟)在生活质量日趋提高的今天,无公害、营养型的绿色食品成为市场消费新亮点,许多企业扛出“绿旗”拼市场。然而记者近日在东北调查发现,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尽管斥巨资建设了卫生洁净的厂房,引进了世界一流的加工设备,但由于缺乏绿色原料基地的支撑,出现了最先进的设备仍然生产不出绿色食品的尴尬现象,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再次亮起红灯。
辽东半岛有一家大型果汁加工企业,斥资上亿元从国外全套进口先进生产设备,年产各种果汁5万多吨。记者穿上消毒衣进入宽敞的车间,看到地面由净水浸润,四壁纤尘不染。技术人员指着眼前纵横交错、光亮如新的管道、桶罐说,这可是当今世界第一流的生产线,榨汁机、超精过滤机引自瑞士,保证果汁低杂质、高透光率,无菌灌装机来自美国、意大利,高温瞬间灭菌设备能在几秒钟内杀死细菌,原料水果经过筛选后进行酸洗、碱洗、榨汁和灌装,整个工序都在管道中封闭进行。这家企业已投产四五年,申办绿色果汁也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在当地绿色食品名录上,记者仍然没有找到其生产的产品。
最先进的设备为何榨不出绿色果汁?
有关部门介绍,论工艺设备和技术管理,这家企业都没的说,但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在水果生产中的失控,让果汁失去“绿色”根基。绿色食品不仅对加工环节有严格的卫生要求,还对原料生产中的肥料、农药(兽药)、饲料使用以及水、土壤质量等有明确规定。有关方面对当地初步监测发现,果园土壤中农药、重金属超标,果品中也存在着药、肥残留超标问题,即使设备再先进,如果不对水果基地进行“绿色改造”,很难榨出绿色果汁。
这家企业遇到的问题在东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素有“水果大省”之称的辽宁,果园面积达1100多万亩,但绿色水果基地仅在辽南一带有7万多亩,年产水果5万多吨,分别占全省的6.25‰和1.4%。省绿色食品中心主任张勇说,全省绿色水果比例太小,至于绿色果汁,目前还没有一家。如果打出绿色大旗,企业的市场份额无疑会进一步扩大。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滞后的社会化统一服务,是导致果树生产粗放落后、药肥超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和标准化生产流程,果农只凭经验侍弄果树。在这家企业附近一个果园内,一位姓刘的农村大嫂告诉记者:“俺也不懂打药技术,有一次打药差点被毒死,以后就雇人打了,他要多少药俺就给他买。”为追求产量,果农们拼命上化肥,一棵树要上10多公斤,大大超过了限定用量。曾以皮薄、酸甜适口而称雄国内市场的辽宁国光苹果,如今口感大不如前,保脆时间也缩短了,早已被外地的红富士挤出了鲜果市场,500克两三角钱也少有人问津。
在国际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非绿莫入”已露端倪。入世后,许多国家在取消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注重设置“绿色壁垒”保护本国市场,如日本要对进口大米进行100多项检验。失去“绿色”就可能失去一大片市场。几年前辽西某市与日本签订了2000吨的红富士苹果供销合同,由于农药化肥残留超标,结果只选出6吨合格产品,次年的合同自然化为泡影。近年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食品,也多次发生因农药残留或重金属超标而被退货索赔的事件。
一位基层农村干部告诉记者,中国农产品如果不尽快提高卫生标准和内在质量,不要说打进外国国门,连自家厂门都进不去了。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东北一些地区开始注重农产品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黑龙江省政府投资5000多万元用于绿色食品产业,吉林省则举办“绿色食品展销周”引导绿色产业发展,辽宁省今年计划将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扩大到1000多万亩,绿色食品总产量力争达到50万吨以上。(完)
新华网 2002年2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