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也改变世界
入世将改变中国,而入世后的中国将改变世界。回看历史,中国一直都是在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的。
11月6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10年内建成的消息传出,举世皆惊。虽然早在去年就有风声,但各方能在短短一年内达成如此重大的一致是颇出众多观察家之意料的。
此次事件中,中国的决策与果断举措,开创了中国开放史上的典型意义。中国外交,真正显示了高瞻远瞩、积极进取的大国风范。
这一举动不仅将提升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信任度,从而巩固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全,而且还将对东亚合作产生连锁反应。中国正在被看成东亚经济的火车头。这也表明,中国不再回避自己作为大国所应发挥的主导作用。
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得以实现,那将是中国入世后交出的第一份漂亮的答卷。
借区域合作,筑开放平台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GDP处于前30位的国家,都加入了地区合作组织,惟独中日韩三国仍游离于地区组织之外。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中日韩三国和东盟都迫切主张加强东亚地区合作,成立地区合作机制。显然,排除各自的具体考虑,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即以地区集团的力量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金融冲击,实现经济合作的共赢。
在“10+3”的框架下,相关国家已经举行了五次首脑会议;中日韩三国也形成了首脑会晤的机制。然而,由于东亚合作的障碍过多,致使合作的进展缓慢。首先是相互间的信任度低,中日之间、韩日之间、中国和东盟之间以及日本和东盟之间均相互存有戒心;其次,美国在本地区的势力和影响过深过大;其三,东亚国家差异性过大,且民族主义色彩过浓。最后,也可能是最重要的,缺乏核心大国的主导。
核心大国的携手合作,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是一个地区组织成功的保证之一。这一点不论在欧盟,还是在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得到了印证。这种核心国最好是两个,单个核心国易使该组织沦为自己的附庸,如南亚地区合作联盟;或者是使该组织产生离心力而分崩离析,如前苏联的经互会。在东亚,能够起这种核心大国作用的显然是中日两国。这两个国家联手并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是东亚地区合作组织成功的关键。
然而,中日两国为了减少别人的疑虑,都希望东盟走上前台。而东盟作为一个中小国集团,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撑不起东亚的区域合作。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中日两国能否在扮演主导力量时做到真正携手。显然,日美同盟关系、“中国经济威胁论”以及日本为历史翻案的举动都是双方真诚携手的障碍。
所以,与其等待、僵持,不如调整思路,另辟蹊径,绕过日韩,中国与东盟先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问世。这显示了中国希望尽快促进区域合作,形成地区依托的决心。
从“置身事外”到“作用其中”
新中国诞生在冷战对峙的初期。面对周围环境,中国不得不小心谨慎地面对外部世界。紧接着,中苏的决裂和对抗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尽管后来出于反苏统一战线的需要,打开了中美关系大门,重返联合国,但中国的外交与开放,特别是有关参与国际多边体系的态度仍显得相当被动保守。对大多数国际多边机制,尤其是较敏感的国际组织,中国均持戒备、警惕、怀疑的态度。
改革开放后,中国才开始尝试走出国门、融进世界。在过去的20多年,中国的外交思维已渐渐发生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地球村的日趋缩小,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和加入国际多边体系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复关和入世谈判便是这一调整的重大标志。
之后,对于加入国际组织,中国政府的态度也有了松动,先是加入了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开始涉足不大敏感的经济领域的国际合作,而后又加入涉及地区安全问题的ARF(东盟地区论坛)。
不过,这两个机制毕竟是开放的、松散的、非约束性的论坛。相比之下,中国入世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步骤才是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机制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外交思维和实践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从“置身事外”转向“作用其中”。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遵守其中的规则,履行自己的义务,还将参与承担制订和修改规则的责任。
可以看出,入世是中国九曲回环最终认定要融回世界的态度,是中国要求遵循规则、修改规则、制订规则的资格准许;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的启动,则是这一态度的具体表达,是获得资格后的首次主动实践。东亚地区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平台,整合东亚、启动东亚,再以东亚为跳板,中国才能融进世界的汪洋大海里。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方周末》 2001年11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