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2.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交易活跃。在流动性趋紧的情况下,货币市场成为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的重要手段。辽宁省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累计拆借资金3151.18亿元,增长29.94%,其中拆入资金占93.2%。全年债券回购成交39709.42亿元,增长11.54%,其中,质押式回购交易占99.25%。
3.票据融资业务规模同比下降(见表6),但降幅有所回落,贴现余额季末放大特点较为明显。承兑规模有所增加,且增量集中于中小企业。票据贴现利率振荡上行(见表7)。12月份直贴利率达到全年最高水平,转贴现利率达到全年次高水平。
4.期货市场交易萎缩(见表8)。2011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上涨,大连农产品期货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投机交易受到了抑制。受此影响,大连期货交易总量同比大幅减少了28.3%,平均成交价格则明显上升。但化工产品期货的市场表现与整个期货市场的走势差异巨大。聚乙烯延续了价格有所回落、成交量迅速增长的势头;聚氯乙烯期货则在价格保持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性增长。4月15日焦炭期货合约开始挂牌交易,交易所的交易品种进一步丰富。
5.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活跃。受市场交易主体结售汇同比大幅增加的影响,即期交易同比增加30.71%,达87.3亿美元,其中询价交易占99.63%。“外币对”交易同比增长1.05倍,达60.7亿美元。
6.黄金投资交易十分活跃,用金单位交易有所萎缩。投资者购买黄金保值的愿望强烈。商业银行场外品牌金成交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72.5%和100.3%;本币账户金成交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61.4%和100.4%;美元账户金成交数量和金额分别增长114.5%和177.8%。由于国际黄金价格大幅攀升,用金单位黄金购入量减少,辽宁省参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各黄金品种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分别减少35.6%和8.8%。
(五)中央银行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助力辽宁经济发展制定出台《2011年辽宁省货币信贷工作指引》,有效引导全省贷款的合理增长和均衡投放,增强金融对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征信系统建设继续向前推进,为全省32万户企业和2936万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开通查询用户19736个,系统月均查询量达到53万次。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为53619户未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和453万户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有效助推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省内信用评级市场监管手段不断完善,评级业务质量稳步提高,担保机构信用评级长效机制已基本形成。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运行稳定,业务量稳步增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地区银行机构建成内部清算网络,农信银清算系统在农村地区实现全覆盖,国家各项补贴全部通过银行账户和银行卡发放。每个县的农村地区均实现了ATM和POS机布放的零突破。农村地区人均持卡0.99张,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1.67%。稳步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扩大电子缴税覆盖面。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开发建设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联网,实现财政支出业务电子化。充分利用国库的技术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国库直接支付业务,实现了政府补助资金的“点对点”发放。全面实现进口核销制度改革,变逐笔核销为总量核查。以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作为试点企业,开展服务贸易提前购汇试点。开展中资企业境外担保境内放款试点、中资企业以外汇质押办理人民币贷款试点,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创新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年检方式,实施外汇年检代申报制度,减轻企业负担。开展人民币流通净化工程,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整洁度等逐步好转。
二、经济运行情况
2011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大关,达到2202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见图5),但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三农”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规划取得“开门红”。
(一)内需保持高速增长,外需增速回落2011年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城乡消费需求继续平稳较快增长,但对外贸易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增长放缓。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见图6)。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完成17431.5亿元,同比增长30.2%,增速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投资额增长35.3%,高于上年同期1个百分点;投资额占比54.5%,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