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后的“水立方”将对社会有偿开放。
“鸟巢”是中国首尝PPP经营模式的体育馆。
奥运使命结束,商业生命开始。即便为奥运场馆从设计到收工都为日后的商业运营做足了盘算,但其商用之旅仍不平坦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王晓洁发自北京 光鲜落幕,北京31座曾经喧闹的体育场馆迎来了现实的奥运后时刻。这些斥巨资建设的场馆将如何维持赛后的正常运营?要知道,单是国家体育场“鸟巢”,一年的运营费便高达5000万至7000万元。
作为奥运比赛的主要阵地,北京共建设了37座奥运场馆中的31座,其中新建场馆12座,改扩建11座,临时场馆8座。
其实,市政府对此早有考虑,因此部分体育馆建设之初就安排在了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学校园,赛后可发挥全民健身的功用;而部分临时场馆将被拆掉,有些则根据整个区域的建设规划,进行新用途改造,而其他重要的体育场馆都是以业主方式投资、建设、管理,奥运会后将投入商业化运营。
“体育馆的赛后经营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业主、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恒利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长野、悉尼、雅典奥运场馆都成了政府的沉重包袱,而中国曾为举办亚运会而斥资数亿修建的奥体中心,在筹备北京奥运之前,也是一片落寞,由政府赔钱支撑。
中国是否能为这个世界难题找到答案?
体育场馆的商业革命
最大限度实施市场化运营是北京奥运会各项投融资工作的基本准则,在奥运场馆项目上也如是,在“鸟巢”、“水立方”、奥运村、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篮球馆、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这6个项目中,政府只是在成本高、盈利难的“鸟巢”项目上投入了近20亿,其余约190亿的投资均来自中标企业的自愿投资或社会捐赠,前者占据主要地位。北京奥运会和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刘志近日表示,北京市政府直接用于场馆的投资不超过130亿元,其中包括新建、改扩建、临时建的31座场馆以及45座训练馆。
“‘鸟巢’是投资最多的奥运场馆项目,也是中国首例实行PPP经营模式的体育馆。”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恒利告诉《国际先驱导报》。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中文译为公私伙伴关系,这是一种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的经营模式。
2003年,中信集团、北京城建集团和美国金州控股集团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鸟巢项目后,当年12月17日,就与政府出资人代表——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了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
“开始估算鸟巢的投资是34.65亿元人民币,政府出了58%,中信联合体出了42%,联合体中,中信、城建、金州的股份分别是65%、30%和5%。”张恒利告诉本报记者,中信联合体可获“鸟巢”30年经营权。
而国家体育馆、国家会议中心、位于五棵松的北京奥林匹克篮球馆等项目则实践了BOT模式,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意为建设-经营-移交模式,由政府对项目建设、经营提供特许权协议,投资者需全部承担项目的设计、投资、建设和运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商业利润,期满后需将场馆交付政府。
不过,市政府考虑到了体育馆不易盈利的问题,为了吸引竞标者以及对企业负责,招标时将体育馆搭配了一定面积商业设施出售,奥林匹克篮球馆和国家会议中心在招标时,就搭配有一定面积的酒店、商业娱乐设施。市政府还将国家体育馆配以奥运村“捆绑”招标,让奥运村中有盈利预期的高档住宅平衡带有公益特点的国家体育馆,结果,“馆”与“村”捆绑后的项目在诸多体育场馆中成了最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