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摆事实
费孝通从不说“你该怎么做”,这让他的观点极易被基层接受。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选择后者。从1990年,邱泽奇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认为,这是费总能发现其他学者未觉察之处的重要原因。
邱泽奇说:费孝通到了地方,地方非要招待,费很为难。实在去不了现场,费才会让学生代替去。“我们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费孝通曾告诉邱泽奇:学者要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费的著作,每个社会学科都能读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却没有一个专业术语。
邱泽奇说:费气质上属于典型的士大夫形象,性格温和,费最喜欢的是把事实摆出来,从不说“你该怎么做”,这让他的观点极易被基层接受。因此,费的“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的理论才得以传播。
新京报 采写:本报记者谢言俊
费孝通的传奇一生(图)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费老结束了他半个世纪无愧于心的考察。
1981年10月,费孝通回到了江苏吴县老家,他已经24年没有回老家看看了。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根据对家乡吴县下弦弓村的考察,写下了中国重要的社会学著作《江村经济》,学界轰动。彼时,费孝通以为,《江村经济》只是他毕生工作的一个起点,他想要了解的不只是这个小村所表现出来的中国社会的一小部分,而是志于更广阔更复杂的“中国社会”,然后,他经历了抗战、内战。
1957年,47岁的费孝通再次回到吴县考察,他对家乡合作化后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费孝通在《再访江村》里,对农村的副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回北京后不久,费孝通被错划成右派,饱受磨难。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费孝通没有进行任何研究。
再次回到吴县,他已经是71岁的老人。费孝通当年采访过的人,那时也和他一样,已经是两鬓花白。这次,通过实地考察,费孝通发现乡镇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费孝通一生志在富民,致力于用社会学的知识去改变中国农村的贫困落后状况。如今,费先生辞世之日,24年过去了,我们回头去看时,会发现,三次吴县考察,正折射出这位世纪老人与中国以及中国乡村近一个世纪休戚与共的关系。
费孝通先生有很多头衔,比如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等,但他首先是一位社会学家,60多年以后,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已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而《江村经济》还是费孝通的母校———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学生的必读书之一。其影响,形诸于生活领域,就是我们平时常常听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之类的说法。这种针对不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的方法,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费孝通在几次调查的基础上,率先提倡运用的。费孝通不是温州人,但在温州人眼里,他对温州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无人可比。
“小商品,大市场”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温州模式的经典概括。1986年2月,费孝通写了《小商品,大市场》文章,使得温州人的形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1994年,费孝通第二次考察温州,再次发表《家底实创新业》。1998年,费孝通就温州三次发文《筑码头闯天下》。三篇文章,影响深远,温州人深切感谢这位老社会学家的远见卓识:“在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费孝通凭着他的唯实精神,每次都是通过考察,坚定地站在了捍卫温州的立场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