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新闻周刊:似乎报告中对城乡收入的提法有新意。
刘树成:关于城乡居民收入预期目标,今年首次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目标,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不断提高,由2004年增长7.7%,上升到2007年的12.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也不断提高,由2000年增长2.1%,上升到2007年的9.5%。2008年,这两项收入分别增长8.4%和8%。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样的增长是很不容易的。今年,保增长、保就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强社会保障等,都有助于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还采取了许多直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措施,如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
中国新闻周刊:舆论前几年非常关心的还有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贸易顺差。
刘树成:2005年和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目标分别为4%和3%,实际结果分别是1.8%和1.5%,均低于预期目标。而2007年和2008年这一目标分别为3%以内和4.8%左右,但实际结果分别是4.8%和5.9%,均高于预期目标。可见,这个目标受多种因素影响,不易把握。今年,这一目标定为4%左右,既考虑了今年总需求增长放缓、短期内价格下行压力加大的因素,又考虑了国内能源资源税费和价格改革、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刚性上升等因素,力求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特别是外贸顺差过大。1997年至2004年,我国每年外贸顺差在300亿美元上下增减。而2005年至2008年,每年外贸顺差猛增到1000亿美元以上至3000亿美元左右。外贸顺差过大不利于国内外经济平衡。我国已在不断采取措施,以改善这一状况。目前,在国际经济环境突变、国际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外部需求大幅减弱的情况下,我们更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朝继续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方向努力。
加快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格局
中国新闻周刊:报告说,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把握几条原则,第一条就是扩内需、保增长。该如何理解这一原则?
刘树成:2005年至200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由前些年的1%至12%不等,上升到20%左右。然而,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长迅速减速,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减少,这在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提供了强大的倒逼动力。
多年来,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过程中,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的比例不协调。消费率由2000年的62.3%,连续下降到2007年的48.8%,下降了13.5个百分点;而同期投资率由35.3%上升到42.3%,上升了7个百分点;净出口率由2.4%上升到8.9%,上升了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需求。我们要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扩大内需所提供的强大倒逼动力,加快形成以内需为主,特别是消费需求为主,又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为主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原则。在扩内需的背景下,“好”和“快”会不会对调?
刘树成:不会!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扭转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趋势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大方向不能动摇。
中国新闻周刊:政府工作的一个原则是“重民生,促和谐”,这似乎同2006年中央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类似。
刘树成:现在提出来的内容,要和12年前的政策相比,才有可比性。过去在实施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扩大内需时,如1997年后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重点是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而本次扩大内需有四大重点,即民生工程(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事业、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生态环境、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而民生工程排在首位。
在保增长中,还要抓紧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群众热切期盼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