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一直在关注着中央4万亿投资对经济的带动效应。
通过计算各地报上来的数字,王珏林发现,到4月份,中央的4万亿元投资已经带动了地方30多万亿元的投资。
从4万亿元到30多万亿元,保经济增长的投资都流向了哪些领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铁路、公路、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医改、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都是投资流向的主要方向。
截至今年1月份,北京市新增投资60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中小企业和农业,其中20亿元用于京沪高铁的征地拆迁。
江苏省已经拨付9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
浙江省组织了3300亿元投资,主要投向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和千亿惠民工程。其中惠民工程主要指配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山东、广东等省增加的投资,方向跟北京和江浙等省市都差不多。
然而,在徐宗威看来,从中央到地方,似乎都缺少了对城市公用事业的关注,而中国仍处在市政设施相对不足且市政设施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
“尽管投资中有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部分,但比例很小、规模不大,尚不足以体现城市公用事业对经济增长应有的重要拉动作用。”徐宗威说,在地方增加的投资中,投向城市公用事业的比例和规模也普遍偏低。
据知情人士介绍,市政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注意,已确定将其作为下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点。
“全世界都看了北京的笑话”
市政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市政道桥、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八个方面的市政设施建设。
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城市公用事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
长期研究城市公用事业的徐宗威近日出版新书《公权市场》,对我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他告诉记者,城市公用事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等属性,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然而,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公用事业却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曾有专家表示,以应有功能来衡量,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连“健康”都算不上。
提到市政公用事业,北京居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事件。
那天是周六,市民们如往常的周末一样逛街、聚会、休闲。张艺谋大片《十面埋伏》的全球首映礼也在这天举行,大批倒票的黄牛憋足了劲要大赚一笔。然而,就在当天,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所有不在家呆着的人都狼狈不堪。
当天下午16:10左右,北京上空突然电闪雷鸣,顷刻间降下瓢泼大雨。不到两个小时的降雨让整个北京市的交通陷入瘫痪。10多座立交桥下积水深达2米,一些地下商场、地铁站也被雨水所淹,公交车、小汽车变成了船。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在事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那场大雨后,“全世界都看了北京的笑话”。
这样的事件在全国很多城市都出现过。市政建设与城市改造不同步的现象至今依然是个不小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讲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讲得比较多的是改善投资环境,路桥、通讯、水、电、气、热等设施有了,投资者就愿意去投资。没有就没有人愿意去投资。”徐宗威这样解释市政公用事业对经济发展的先导、基础作用。
在他看来,市政投资是最安全的投资市场。市政共用事业具有自然垄断性、社会公益性等优势。只要投资和经营了城市公用事业,就可以获得垄断的市场经营地位,就可以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投资收益,因为社会公众对城市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每天必须的、无法选择的。“在金融危机中大量的观望资金和等待资金,不会首先流向工业生产项目和企业,而首先会流向城市公用事业。”徐宗威说,因为投资其他工业项目可能会打水漂,投资城市公用事业至少可以留下必需的市政设施。此外,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只要投资和经营了城市公用事业项目,就可以获得政府为确保公共利益而始终承担着的对相关风险的补偿。
在我国放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后,大批境外知名的大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至今已经在中国十几个城市获得了不同份额的水务经营权。
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城市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在1万亿左右,占全国GDP的比例在2%以上。
徐宗威认为:“经济发展这一条腿长,社会发展那一条腿短很长时间了。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徐宗威说,因为城市道路、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目前的投资规模基础上,投资扩大1倍,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也很难说就能完全解决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仍然处在迅速上升阶段。现在全国有5亿多城市人口,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全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多,这对城市公用事业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对投资者来讲,也是个巨大的投资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