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1日电 中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正在受到教育、体育等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关注。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学生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中学生日益下降的体质。
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该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健康水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初中及以上各年级(含大学)进行6项测试,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为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为三项:从50米跑、立定跳远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台阶跳跃试验、1000米跑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台阶跳跃试验、800米跑中选测一项;男生从坐位体前屈、握力中选测一项,女生从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和握力中选测一项。
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说,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状况,还可帮助监测自己的体质与健康状况的变化程度。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锻炼方式,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建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
教育部2005年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对全国学生的体质变化进行跟踪。由教育部体卫艺司主办、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承办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也于2005年10月19日开通。该网站为学生建立健康档案,档案中包括个性体检数据、家族病史、个人生活习惯、饮食、运动状况、个人疾病史及医师处方等与健康相关的信息。
依托新课标保证体育课正常运转
2004年初,初一年级开始实行新课标。新课标突出健康概念,指导学生制订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且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与旧课标制订好上课具体内容不同的是,新课标只是注明某个阶段应该培养哪种体育能力,给了教师更大的自主权,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教授学生有用的体育锻炼方式。例如,北京市和平街一中把野外拓展项目引入体育课,同时摒弃了铅球等学生不喜欢的项目。
杨贵仁说:“忽视中学生体育锻炼,实际是一种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学校和家长的普遍想法是,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学生的培养就是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的体育教学以应付体育比赛和培养少数尖子运动员为目标,而违背了面向全体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有些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判以文化课考试成绩为核心,升学人数多少排位次,从而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既缺位又缺量。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走出思想认识误区,抓好中学生体育锻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杨贵仁认为,提高学生体质,体育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说:“体育课是使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要像文化课那样,既有国家规定的课时保证,又有计划、有内容,循序渐进,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季节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完成共同科目的教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组织特色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教学的科目,使学生有新鲜感。为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用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运动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体质,一些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记者在北京54中采访时了解到,他们依托国家体育总局的拨款,已经建立了乒乓球、篮球和羽毛球等项目的俱乐部;而和平街一中也有自己的篮球俱乐部,参加俱乐部活动的学生不仅提高了技艺,而且积累了较强的团队精神,这是依靠这种精神,他们在北京市中学生篮球比赛中获得过冠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一些重点学校和条件较好的学校,如北京四中、八中等,每年都举办一届学校运动会。学生通过参加运动会,即锻炼了体魄又增进了友谊,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增强了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强弱,决定着学生体质的高下。唯有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在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下,各级主管部门切实转变观念,把学生健康当成一件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来抓,人们才会看到这些“早晨8、9点钟的太阳”真正健康、全面地成长。(刘宁 公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