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身处节日喜庆氛围中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这样一个群体———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留校的贫困大学生。近日,搜狐网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短短几天,就吸引了2557名公众参与投票。
调查中,89.9%的公众都表示对贫困大学生群体了解或比较了解,96.6%的人认为社会有必要关注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相当多(78.2%)的人愿意在有机会时对贫困大学生献出自己的一分爱心,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要看情况(19.6%)和不愿意(2.2%)的人则相对少得多。
社会各界的爱心,像一股暖流,温暖着冬日留校学子们的心。对于各种形式的帮助,贫困大学生们自己又是怎么看的呢?
马桂菊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大二学生,家境困难。她的学费主要依靠申请助学金和奖学金支付,此外她还申请了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整理图书的岗位,每月有几百元的收入做生活费。除了在校内做勤工助学,马桂菊还干着一份长期的家教。她也曾尝试为一家企业推销电话卡,但因太耗时间影响学习最终放弃。
和很多贫困大学生相比,马桂菊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师范类院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和助学金比较多。她认为每到开学要交学费、住宿费等急需用钱的时候助学金很重要,但平时的生活中,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能为今后找工作打基础。
对于贫困大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调查中公众的态度十分明确。调查显示,81.9%的人认为“为其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或就业机会等,帮助他自立”更能帮助他们,选择“结对交流,给予心理上的帮助”和“捐款”的也分别占到了9.8%和8.3%。有网友留言“金钱和岗位都是有限的,而人的态度才能决定人一生的路”。
贵州籍学生曾静是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05级学生,来北京的第一个寒假他就选择了留校打工。以前他曾在学校旁边的一家酒楼做服务生,从早上九点半忙到晚上九点半,月薪才500元。他说“现在学校提供的这份工作比较轻松,而且报酬还不低,我可以利用间隙时间再找一份家教的工作,多挣点钱,给家里减轻点负担。”
民大团委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现在大家关心留校贫困大学生的方式,已很大程度上由过去的“直接发钱”向“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践走向自立”转变。但是在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方面,还十分有限。据了解,该校今年寒假期间为贫困生提供了56个勤工助学岗位,却有超过500人申请,其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需要两个人,申请的有80多个人。
除了工作机会的不足,高昂的中介费、频发的劳资纠纷、工作中维权和保障等问题也困扰着渴望自力更生的贫寒学子。
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遭遇的这些实际困难,更好地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各级团组织做了不少实事。团河南省委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和定期回访、动态跟踪制度,在留校大学生中成立临时团支部,加强管理;团浙江省委建立了“大学生就业见习网”,开辟一批固定的勤工助学基地;团江苏省委积极推进学生兼任“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使学生的勤工助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
团浙江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通过各种宣传阵地,反映热心助学事业的典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呼吁各界为贫困大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实习生 骆小阳 吴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