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夕,四川乐山金口河区的少数民族少年专程来到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送上了锦旗和感谢信,表达该区人民对成都高校师生“无私支援民族教育,致力振兴山区经济”的感激之情。
这些少数民族少年为什么要送锦旗与感谢信?那是因为为了支援边远山区民族教育,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从2002年开始对口帮扶乐山金口河区教育局,三年来,先后为该区修建小学教学楼,捐赠微机、课桌椅、黑板,捐助100名贫困学生入学。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所以,这些娃娃今日采取这种方式“感恩”。
笔者由此联想到了去年报纸上的一则报道:华东师大的离休教授——“资助专业户”周子东老师,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究竟资助过多少贫困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汇款单就积了一大叠,但是受助学生中几乎没人给这位已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授打个电话、道声问候,包括每年的教师节。
对于行善者来说,应该不求回报;可从受助者的角度来说,是不是应该主动感恩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这不仅是因为“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需要,而满足这种心理需要,有助于这种惠及他人的慈善之举的可持续发展。而一个人如果受人之恩后不知“感恩”,那么,从人性与人情的角度来说他都是有缺陷的。
“感恩”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逢年过节之时,我们如果能够给捐助人挂去一个电话、寄去一封信;当我们学有所成走上工作岗位或者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的时候,告诉对方一声,我相信,对绝大多数捐助者来说就已经足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