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实现宏伟目标,完成历史任务,需要花费很大的气力,需要做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如果农村小康建设搞不好,影响的不仅仅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会影响整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所以,我们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真正重视农村小康建设,切实抓好农村小康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切实抓好农村小康建设,必须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不断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战略举措,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绩。但也不可否认,还有一部分领导同志对“三农”问题重视不够,尤其是对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必须看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利益实现得怎样,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我国的城乡差别还很大,不仅影响到农村的发展,更关乎到农村的稳定。因此,“三农”问题和农村小康建设问题,对整个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必须放到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考虑。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多数农村还比较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较低,有的地方甚至连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农村居住分散,多数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相当多的地方仍然用原始的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产品的商品率、农业的产业化程度都很低;农业生产时刻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这些都给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增收及农村小康建设造成巨大的困难。如果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盲目乐观,淡然处之,必然要犯历史性错误。
切实抓好农村小康建设,必须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应当清楚,我们现在搞的小康建设,是在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态势下进行的,而且是全面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人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既要面向市场,又要发挥优势;既要反映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既要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符合小康建设的整体目标。首先,要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通过农产品区域化、优质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其次,要城乡统筹,全方位推进,开创农村小康建设的新途径。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破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合理配置资源;同时,要以县城和有发展潜力的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再次,要以教育、文化、卫生为重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在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抓好农民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科技知识;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体系,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重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切实抓好农村小康建设,必须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体制保证。一是要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要按照中央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出台一批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支农基金稳定增长的机制,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二是要通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科学规范农村经济、行政、社会的运行,有效防止乱收费、乱摊派及其他违法腐败现象的泛滥,为农村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基本救济制度,更好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农村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改革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