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远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勤奋学习、身体棒棒的王思远离开了。不少熟悉王思远的人百思不得其解。王思远的悲剧,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心理专家认为,健康不仅是一种身心状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面对五彩斑斓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独生子女一代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不堪重负,产生了种种心理问题。而传统的观念却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常常在心理危机爆发后束手无策。
一位高中女生的心灵呼唤
文静的小芸是一位高中女生。从小学到初中,她一直是一个学习勤奋的乖乖女。初中毕业后,小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哈市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在骄子如云的学校里,小芸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在父母的眼里,小芸既听话又懂事,既勤奋又聪明,将来或许是一棵北大、清华的苗子。可是,去年秋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芸借口生病再也不想上学了。
小芸的父母是大学的老师,对小芸的学业寄托着很大的期望,而小芸的突然举动令他们惶恐不安。有人出主意说,孩子可能有心结,如果能出去散散心,或许能驱散乌云。父母便带着小芸去了一趟海南。蔚蓝的大海、明媚的阳光没有带给小芸丝毫的变化,心急如焚的母亲与女儿因话不投机,发生了剧烈的对抗。失望的父亲只好去求助心理医生。
据小芸的父亲讲,小芸上高中后一直住校,“那天,是星期日下午,小芸又该去学校了。”可是小芸说她有些不舒服,想在家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再上学。父亲摸了摸女儿的额头,没有发烧,心想不会有大问题,休息一晚上也没有大妨碍,况且女儿学习一直很勤奋,如果她不是真的不舒服,不会不去学校的。“第二天早上,又到上学的时间了,我叫女儿去上学。”这次女儿还说不舒服,恳求父亲让她再在家休养两天,父母无奈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当时父母想,女儿学习那么优秀,休息一两天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问题随着就来了,两天以后,女儿又提出要休养一周,父母这下着急了,如果真是病得难受,应该带女儿去医院呀!可是女儿只是说不舒服,休息几天就好了,不用去医院。“到了一周后,女儿说什么也不去学校了。”父母恩威并施,但无济于事。
一个学习勤奋的优秀学生,怎么突然就弃学习了呢?心理医生与小芸进行了多次交谈,小芸说她就是害怕再去学校了,因为那是一个争分夺秒、竞争激烈的地方。“我累了!我总怕摔倒了,可是现在真的摔倒了!我虽然学习成绩特别好,老师总让别的同学向我学习,可我特别怕考试。”小芸说她尽管很勤奋,但心里又很矛盾,不知道这种超越极限的竞争什么时候能结束,所以心里盼望有一天能脱离这苦海。小芸答应心理医生的要求,写下了一封坦露心声的信,现在我们阅读小芸的信,还能感受到小芸当时内心的煎熬。
在好多认识我的人眼中,我可是个优秀的女孩。但是我竟然发生了现在这样的事情,这是两个月以前我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的。不仅我自己想不明白,周围的人也都不理解。就像是,简单打个比方,越野赛跑中跑在前面的我,虽然表面风光,可是呼吸已经失去节奏,在意识到可能就此落后时,心中的惶恐就使奔跑变得更加艰难,身体实在挺不住了,脚下打了个绊,正好摔在一片烂泥塘里。身后的选手呼呼地从我上方越过,没有丝毫停留。终点已经不远,大家都开始冲刺了,当我仰起沾满泥污的脸向前方张望,只看到伙伴们的背影……怎么办?一身泥污勉强去追?放弃团队一个人在丛林里艰难摸索,还是硬着头皮挤进下一拨?……要跑吧,那感觉八成比没摔前还难受。失去了持续的奔跑状态,就算坚持到终点,也肯定没有什么名次了。要不跑吧,不跑我在这干嘛呀!这不,苦闷的我一屁股坐回泥里,挪不开步了!
丛林里的广播高声鼓励运动员向终点前进,落后的不要气馁。可此刻这些话好像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共鸣。
呆坐着,也在挣扎着,我就是这样开始腐烂的……
啊,请原谅我用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述说我的处境以减少些刺痛。说实话,我有时会敏感地看见学校的建筑、学生的校服、甚至书店里的练习册,都想委屈地大哭……我一直在意自己的敏锐和敏感程度,现在变得这样迟钝、颓废、头脑空空,没有干劲、没有兴趣,真是令人伤心!
在心理医生的辅导下,小芸现在已经慢慢地走出了阴影。但现在我们还能想象,在学校的课堂里,有多少与小芸有同样感受的中学生们。
步入中学一半青少年不快乐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认为,像小芸的情况是一种厌学的表现。而中学生心理问题除了厌学这样的表现,还有更复杂的情况。王丽敏教授向记者介绍了她关于哈尔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份调查。
王丽敏教授的这次调查涉及高中(高一、高二)466人、初中(初一、初二)389人,其中省市重点学校学生461人,非重点学校学生394人。调查显示,来自双亲家庭的学生有821人,单亲家庭的学生34人,独生子女的学生比例为61.87%,非独生子女学生的比例为38.13%。从调查人群来看,具有较普遍的意义。通过学生的自我测试,获得了9项心理数据,分别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偏执、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样、躯体化等。从测试数据来看,有182名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其中有焦虑症状的为6.75%,抑郁症状的为6.44%,恐怖症状的为3.40%,精神病样的达3.28%。与北京等城市的中学生抽样数据比较,哈尔滨市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较差。在9项心理问题里,男女生的表现有差异。在女生中,初一女生的强迫、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北京学生,初二的女生躯体化、高一的女生躯体化、焦虑、恐怖和高二的女生躯体化、敌对得分与北京学生无明显差异,其他项目均高于北京学生,而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在男生中,问题更严重,除了初一男生躯体化、敌对和偏执3项数据与北京学生相同外,其余年级9项数据的得分均高于北京的学生。从数据对比还发现,男学生发生偏执、强迫问题的比女学生要高,女学生有恐怖心理问题的比男生严重。总体来看,哈市中学生除初一女生外,心理问题比成人要严重得多,并且随着年级的提高,心理问题渐趋严重。除了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样等9项心理问题外,被调查学生中,被爱情困扰的占15.9%,嫉妒自卑的占27.7%,要求十全十美的占46.2%,男生吸烟的占8.2%,反叛家庭、有离家出走倾向的学生占4.5%。
2006年度《黑龙江青年发展报告》一书中指出,中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越来越成为目前影响中学生健康的突出问题。“中学生心理问题和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等危害健康行为明显增多,甚至因心理问题发生轻生、犯罪、自毁前程等事件。”报告引用调查数据说,“情绪经常处于开朗乐观状态的刚刚过半(50.2%)”,有近一半的中学生在紧张、焦虑、郁闷等心理状态中生活。
记者从一家知名的心理学校了解到,从今年3月至4月18日,该学校接待心理问题咨询的学生有367人,其中,离家出走的学生36人,有自杀倾向的24人。初三和高二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压人群。哈市一位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感到很担忧,她说她的班级两年多里有六七名学生出走,至今还有学生没有找到。今年3月,记者在鸡西市某医院采访时,一名女中学生因心理问题服鼠药自杀,被家人发现后送医院抢救。一名医生介绍说,在抢救苏醒后,这名女学生扯去吸氧管和点滴针头,她说只想死去,劝家人和医生别再浪费精力。这名医生说,如果不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一次能救过来,下一次未必能避免。
我省中学生发生心理问题而出走、轻生的统计,记者还没有得到一个权威的统计,但从心理问题专家的调查数据和身边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例来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到了一个让人无法回避的重要时刻。王丽敏教授认为,如果中学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一些不良行为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严重的将酿成犯罪、自杀等悲剧。即使心理危机的悲剧不在中学时期爆发,也会在大学或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爆发。目前大学生中潜伏的心理问题也很突出,而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中学时期心理问题的延续。
王丽敏教授的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24份调查问卷中,有过自杀意念的占29.8%。选择“人生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生命不能”的被调查对象,只占47%,“曾经有过杀人和企图杀人想法”的占12.2%。从男女大学生不同的回答来看,男女大学生虽然对待生命的态度大致相同,“但女生自杀意念出现率显著高于男生,男生曾经有过杀人或企图杀人想法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女生。”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应该在中学阶段开始。王丽敏教授认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教育重点时期在初一或小学高年级,心理干预的最好时机应该在初一、初二。
学习压力成为心理健康最大杀手
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高发呢?数据显示,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最大杀手。
王丽敏教授在谈到王思远事件时分析说,王思远在出事的那天有一次小的考试,结果成绩不理想,他气得把试卷撕了,趴在桌子上难过。从中可以看到学习成绩对王思远来说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杨延杰指出,“不要以为学习一般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容易出现问题。其实,要求上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像小芸这样省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也出现了问题。”
学习对多少学生产生了压力呢?王丽敏教授的调查显示,生活轻松的学生只占6%%,有一项以上压力的学生为94%。心情不好产生压力的占被调查学生比例的28.3%,72.7%的学生压力来自于学习。2006年度《黑龙江青年发展报告》的调查说,“69.9%的学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
王丽敏教授认为,压力并不全是坏事,但要适度,超越了限度,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家长、学生都在追求分数,“德、智、体、美,只剩下分了。”学习压力的沉重,限制了中学生成才观的正确形成,使中学生对自己缺少一个正确全面的评价,从而产生了逆反、厌学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在,只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看重与同学的关系,过分注重外表的东西。如果设定的目标不能马上实现,就认为自己“一切完了”,从而走极端、陷入崩溃的心态,这是中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中学生心理问题产生还与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以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关联。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最迅猛的时期,遇到的青春期问题很多,从中学生心理问题高发频率来看,初二和高二问题最多,而初二和高二又是青春期的敏感时期,情绪行为的问题、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躁动,都容易诱使心理问题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