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这是很多业内人士认可的说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9.6%,而化学制药工业仅增加4.6%,其中制剂子行业同比下降3.8%,亏损额同比增长24.1%。整个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
但2006年也是医药保健行业巨头表现特别抢眼的一年,因为国家对医药、保健品违规企业和违规广告的整治中,一大批投机型小企业已被清理出局,大品牌市场机会日益显现。近日,云南盘龙云海药业集团总裁余斌说,这个阶段是医药界的发展的临界点,医药企业必须不断通过资本运作实现兼并、重组,整合现有药业资源,逐步改变企业多、小、散、乱的现状,以加速行业向规模化发展,以此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市场将越来越干净
记:2006年医药界颇不平静,有专家称这是中国医药产业健康发展道路上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这种制约只是暂时的,对此,你怎么看?
余:国家专项整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以及药品降价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力度大,国家医药板块整合效果更明显更直观。人们也应看到近3年来国家对医药板块的大力度整合,对企业的影响是翻天覆地的。近几年,国家要求医药企业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认证、管理认证(如GMP、GLP认证等),抬高医药行业的准入门槛,逐渐将整个行业纳入一个规范化体系中。
在整合中,所有企业都面临挑战,就当前的形势来看,一部分没有形成规模,产能利用率低,质量控制能力差的企业将会变得“无利可图”,并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一些具有品牌实力的大型企业将通过产业上下游整合,发挥规模品牌效应,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如盘龙云海在原有集团的基础上,又在国内外创办多个相关集团,并通过相关的集团扩张,在海内外创办、购买、兼并、控股、参股了十多家药业企业。
这种整合也借势于我国的医药行业产业链的整合,医药市场的规范化,将让市场变得前所未有的干净。所以说今年是医药行业的临界点,经过整改考验的大企业大品牌经过“凤凰涅槃”后,会把目光投向更大的市场。
中药不可能退出主流医学
记:几个月前,“中医废存论”一度喧嚣尘上,很快国内出现更为强大的“力挺中医”呼声。有业内人士客观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争论暴露了中医本身存在的问题,这有利于中医药产业更好的发展。你认为呢?
余:加入WTO之后,医药企业面临压力非常大。在医药工业化学药、中药和生物药三大体系中,化学药、生物药我们都不占优势。近年世界医药企业前20名均已进入中国。虽然中国有独特的中药,在全世界独树一帜,但西药对常见病,在医疗体系中仍占主体,所以中国医药企业面临很大竞争。
客观地说,西方有更强劲的经济、技术优势,中国的优势也很明显,中国是人口大国,对医药需求大。例如在药品消费方面,中国每人每年平均是50元人民币;韩国每人每年平均是800元人民币,而日本每人每年平均是1600元人民币,比中国高出很多倍,从这个数字来看中国还有很多继续增长的空间。特别是收入水平的提高,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对药品、保健品的市场需求将不断上升。另外,中医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而且中医发展不拘泥于过去取得的成绩,而是与时俱进,倡导中药现代化,将剂型改良成更利于吸收的品种,而且现在国家管理体制也参照很多西药流程,为中药发展奠定基础。企业本身也很有优势,我们更熟悉本土市场。
所以说让中药退出主流医学是不可能的,中医或西医退出主流医学这两个极端都不会出现,它们各自有各自空间。比如在心血管方面,西医治疗目前在临床中是主流,但其发病与其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与生活保健有关,中医倡导“上工治未病”,养生理念很精深,所以在治疗心血管方面也有独特见解。从世界范围看,中药归为植物药,植物药在全球渐渐流行,欧美国家等都很受欢迎。因此我们要将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企业、中药品牌重点推广,树立其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传统产业发展。
仿创药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记:中国一直是仿创药大国,根据预测,到2015年,销售价值高达1600亿美元的品牌药将失去专利保护,为仿制药企业的发展提供空前机遇。国内医药企业在走仿创药道路同时,如何抓好自主创新的原研药呢?
余:未来的中国医药市场,仿制药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在仿创药方面我想提提印度。印度与我国一样,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是在全球药品市场中,其仿制药的地位正日益提高。据印度海关统计显示,印度每年出口的药品大部分为非专利药,2000年非专利药出口额已达16亿美元,估计2006年在50亿美元以上。近年来,印度频频冲击国际仿制药市场,进军北美、欧洲,开发新兴的拉美市场。很多国际巨头企业对此表示无奈。印度的仿创药发达与该国特殊国情分不开,也与该国的政府保护有很大关系,因为印度爱滋病疫情严重,但治疗爱滋病的药品对于发展中国家是相当昂贵的,因此政府鼓励仿创药。
中国目前也是以仿创药为主,但开发原研药不能松懈。盘龙云海每年销售额的3%~5%用于新药研发,明后年将有大举措,未来3年推20个新产品,目前已经完成了多个新药的临床前期研究。(吴佶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