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广东各大医院医疗调价已有半月 医患得失各几许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央及省属驻穗医院执行医疗服务政府指导价已有半月,记者日前走访多家医院,发现医院、患者对新的政府指导价赞弹参半——

从10月起,广东省中央、军队、武警及省属驻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开始执行新的医疗服务政府指导价格。这次医疗项目收费标准调整,涉及313个项目,其中降价项目222项,主要是大型检查项目。据测算,全省每年医疗费用将总体下调2.61%,下调金额2.85亿元。

患者有得有失——

得了实惠,但有钱难买“差异服务”

提起此次调价,患者王先生就乐得合不拢嘴:“幸好我是‘十一’后做手术,要不然就亏大了。”原来,国庆长假后,他在某大医院实施了人工关节置换术。调价方案规定,对于一次性医用消耗材料等,凡没有明确规定的,不得另加收任何费用。可另外收费的,最高不超过800元。价值3.8万元的人工关节按以往规定要加收15%的费用,但按照新的价格管理,只能加收800元,为此,王先生节省了近5000元。

正好赶上黄金周分娩的刘女士则对调价表现出极大的“意见”。为求日后美观,刘女士要求医生使用进口的可吸收的美容线,医院却不能满足其需要,刘女士为此不太情愿:为什么自己愿意享受高级点的服务也不能如愿?

一家医院的产科医生表示,生小孩的花费差距很大,便宜的几百块就可以“搞掂”,贵的可达成千上万。实施打包后,按照统一限价,医院为节省成本,只能用普通国产的缝合线,这样一来,就算患者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也难以享受更好的服务。

可能影响医院收入——

有人担心会造成医院减少先进设备运作

有医院表示,根据新的收费标准,以同等服务量(包括门诊量、住院人数等)进行模拟统计后发现,由于部分收费项目低于成本底线,预计收入将降低一至三成。

广州地区两家医院称,业务收入将减少4000万到7000万元,另外一家医院医务人员的奖金也从2500元降到500元。

“我不知道他们是根据什么标准测算出来的。”广东省一家三甲医院的部门负责人说,此次调价大幅降低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对大型检查费占医院收入很大部分的医院来说,此次调价肯定会导致收益大降。

但是,他也承认,此次调价对大型综合医院来说则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大型检查占综合性医院收入结构的比例不会是大头。

广东省口腔医院副院长欧尧也说,此次价格调整的重点是大型医疗体检项目和消耗品的费用,因此,对于专科医院来说影响不大,每年的总收益也不会有大的波动。

但是,多位医务人员都表示,调价可能会造成先进高效的技术或设备不能或减少运作,一方面限制了医学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医院开展多层次服务。

主管部门答复——

收集各方意见,将逐步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医院反映部分项目价格规定不合理,广东省卫生厅及物价局答复:对非营利性医院进行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重点是要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医院来说,现在是过渡阶段,卫生厅和物价局将收集各方意见,在接下来的实际操作中再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广东省中医院医院管理研究室主任叶煜荣认为:此次调价是广东省对缓解看病贵现象的一次积极探索,既体现了对医务人员劳动的认同,也遏制了滥用大型设备检查的行为。他认为,不能寄希望于一次性把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理顺,但调价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张乐人)

来源: 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