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今天上午举行的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碘缺乏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2%,儿童甲肿率已降至5.0%,这两项重要指标均达到国际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2005年全国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46.3微克/升,表明我国人群碘营养水平处于基本适宜状态,而且更趋合理。目前我国已见不到新发的克汀病病例。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指出,实施食盐加碘防治措施使居民碘营养水平明显改善,其意义不仅仅是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降低,更为重要的是对儿童智力发育的保护,使得人口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据估计,在防治前我国病区出生和生活的学龄儿童智商较正常人低约10-11个百分点,而实施食盐加碘后出生的儿童智商显著升高。2002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在11个省份中开展了儿童智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省份儿童平均智商在100以下;2005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显示,我国儿童平均智商达到103.5,已处于正常水平,表明这一威胁我国达数千年之久的因碘缺乏而造成下一代脑发育落后的危险性已降至我国历史的最低水平。这是加碘十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对中华民族素质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在2003年10月召开的“持续消除碘缺乏病国际会议”上,我国介绍了防治成果和成功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已把中国认定为碘营养适宜的国家。
毛群安透露,今年5月15日是我国第十三届“防治碘缺乏病日”,卫生部和国家发改委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防治日宣传活动。本次防治日宣传的主题结合今年恰逢我国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实施十周年的契机,确定为“普及碘盐十年,人口素质提高”。十年来,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食盐加碘这一防治措施为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带来了巨大成就。
毛群安说,尽管我国的碘缺乏病在全国总体水平上达到消除指标,但在省级、县级水平上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还有7个省份尚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的县仅占监测县的87%,尚有7.3%的县未开展监测,距离国务院制定的2010年95%的县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全国各地区间碘缺乏病防治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碘盐防治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东部沿海产盐区非碘盐、工业盐冲击碘盐市场情况时有发生,各地在建立可持续运转机制方面也有待加强。
毛群安强调,当前,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防治任务仍很艰巨,需要继续努力,贯彻落实《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下一步,西部地区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地区,需要研究针对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防治办法,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干预力度,努力缩小各项指标与全国水平的差距。对于沿海产盐地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把握好局部地区经济利益和消除碘缺乏病大局的关系,克服困难,调整盐业结构,遏制非碘盐来源,加强市场监管工作,加大依法打击非碘盐的力度,解决非碘盐冲击。对防治成果出现反弹滑坡的地区,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建立健全消除碘缺乏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活于缺碘地区的人口约有7.2亿。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碘缺乏病的防治,自50年代起就积极组织开展防治工作,1995年底我国开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的综合性防治碘缺乏病措施,经过十年的努力,居民碘盐食用率持续提高,碘营养水平明显改善,碘缺乏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0年,卫生部联合多部委对全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状况进行考核评估,结果显示,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达到消除或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我国整体上基本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2006年5月10日上午10时,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主题为:我国护理队伍建设、护理工作进展及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进展。发布会由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主持并答记者问。中国网进行了现场网上直播。(郭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