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4日电 “由于虚假医疗广告、误导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吃错药。目前医疗广告违法违规的现状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对目前虚假医疗广告泛滥、误导群众就医的现象给予了强烈抨击,并建议全面禁止医药广告的发布。《信息时报》记者调查分析指出,商家发布虚假医疗广告惯用的伎俩有8种。
1.诱导就医,引君入瓮。
商家捏造很多与疑难病典型症状相似的病历,再以“治愈患者”的口吻大肆吹嘘,然后煞有其事地配上“患者”照片,有的甚至注明“患者”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当然,地址都是一些偏远地区的,找都找不到,身份证号码也大多是假的。
2.义诊会诊,小恩小惠。
商家组织一批所谓的“专家”进行义诊,免费做一些简单常规的体检,然后就会“查出”一些疾病,最后告诉你他们恰好有很见效的“新药特药”。
这种略施小惠的捆绑式推销方法,严重干扰患者正确求医思路,既浪费了钱又耽搁了病。
3.高新科技,迷人耳目。
很多商家打着高科技的幌子,声称“研制”了各种高科技产品。由于普通患者对医疗产品没有太多的了解,很容易受骗。
4.疗效宣传,有名无实。
夸大疗效、夸大服务质量、承诺很低的费用,比如,手术不用开刀,无疼痛,不影响工作。
5.专家身份,偷梁换柱。
利用患者慕求名医的迫切愿望,给自己妄加头衔:专家、教授、某著名医疗机构的退休领导,很多头衔都不是医学专业技术职称。
6.疑难顽症,大包大揽。
很多虚假医疗广告在宣传自己的时候都吹嘘什么病都会看,越难的越拿手。
7.超期服役,迷惑性大。
超过证明有效期的广告继续刊登。这种虚假广告的迷惑性更大,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8.明星效应,现身说法。
有些电视广告中,商家高价邀请影视明星们“现身说法”,大谈其产品的好处。由于明星们一般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容易让患者相信。(董海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