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有关部门分析认为,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板公司的经营造成了强烈冲击,年报暴露出中小板公司存在着盈利能力、行业风险防范、快报误差以及关联资金往来与对外担保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值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关注。
一是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中小板有部分公司处在竞争激烈的制造行业,规模相对较小,处在产业链的中下游,短期内难以抵御成本要素价格暴涨暴跌、市场需求急剧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报告期内销售毛利率下降,费用水平上升,资产减值损失扩大,造成整个板块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2008年中小板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5%,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三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11.99%,比上年增加了1.35个百分点,资产减值损失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达到9.2%,比上年增加6.4个百分点,年内应收账款和存货余额增长较快。澳洋科技、景兴纸业等6家公司,因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在2008年计提了5000万至1亿元不等的存货跌价准备。
二是亏损面有所扩大。2008年中小板共有19家公司业绩亏损,集中在化工、纺织、有色金属等周期性行业,主要原因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石油、钢材、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跳水,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产品售价大幅下跌,多家公司出现成本售价倒挂,期末对未消化的库存计提了大量的减值准备。
深交所表示,尽管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是造成企业业绩亏损的重要原因,部分公司的管理层对行业风险缺乏足够的警惕,在经营过程中延续了行业上升的传统思维,大规模扩大投资,扩张产能,购入原材料,增加信贷,但随着市场形势的急转而下,企业措手不及,造成产能过剩、设备闲置,财务费用、折旧费用和管理费用增加,存货严重贬值,从而陷入亏损局面。
三是部分公司快报误差率较大。中小板在3月和4月披露年报的251家公司,均按规定在2月底前发布了业绩快报,总体误差率很小,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0.59%和1.56%,但还有10余家公司净利润的误差率超过了20%。
据认为,业绩快报误差率较大的公司增多,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公司上年净利润的基数较小,很小的会计调整就会造成较大的快报误差率,其实差异的绝对金额并不大;其二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减值准备的计提金额较难把握,不少公司在审计过程中补提了减值准备;其三是个别公司日常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审计调整事项较多。
对于此问题,深交所方面表示,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完善业绩快报制度,同时也提醒投资者,在不确定性较大的经济环境中,在阅读公司披露的业绩快报时,也需充分考虑业绩快报可能不够准确的风险。
四是关联资金往来和对外担保仍需引起重视。尽管中小板在2008年末不存在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但是深交所在年报审核中发现,个别公司规范运作意识不强,在年内与大股东发生过小额的非经营性资金往来,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此外,中小板还有少数公司与关联方存在较多的经营性资金往来,为本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联营公司无偿提供财务资助,或与其他企业相互提供担保,存在一定隐忧。(吴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