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6月中国宏观经济逼近趋热警戒线 -"十一五"中国将建10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促进产业升级 答问 -中国投资50亿用于科技攻关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不是主要污染源 -大陆人可申请赴台接受医疗服务 任何医疗机构不得规避集中采购 -上海世博会呈现两大创新亮点 动迁工作获99%以上动迁居民支持  -广州决定收回80宗闲置土地 坚决打击囤积 下半年房价将加速上涨 -今年洪灾直接经济损失525亿元 因灾死亡652人 陕西洪灾致16人死 -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厂实现利润翻番 下半年钢价不会有大回落  -沪深股市收盘续涨 沪指收盘4471.03点 两市总市值逼近20万亿元 -《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办法》8月1日起实施 优抚对象可享受3项优待
证监会暂停审批民企海外上市 内部指导鼓励A股上市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7 年 06 月 14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面对热度不减的股市,管理层正以扩容等“组合拳”手段进行调控,这包括国资委鼓励国企直接到A股上市、央行希望发展人民币投资基金、证监会发文加快红筹股回归,更包括近日有消息指出的,证监会可能已通过“内部指导”的方式,从今年4月起暂停审批私营企业赴海外IPO,以促使他们在内地上市。

“境外IPO卡得很紧”

“对于私营企业到海外上市,监管部门现在不仅仅是不鼓励,而是卡的很紧,出去很难。”某券商投行业务负责人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

“的确如此,监管层更希望这些企业到内地市场进行IPO。”一位接近管理层的业内专家佐证了这一说法。

对此,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了更多细节。他称,中国证监会4月以来就暂停审批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只有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才有希望获准在香港等地上市。他指出,这一举动“更多是内部指导而非官方政策”。

事实上,此前本计划到香港上市的西部矿业在审核一个月未果后,已于5月底转投上海,并很快于本月初通过了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批。而据媒体报道,西部矿业弃港来沪的原因,正是受到了监管层的“建议”。

此外,同样由于审批缓慢,重庆力帆也于近日决定由香港改道沪市。重庆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告诉早报记者,这是因为A股市场很繁荣,政府鼓励到A股上市。“政府希望为A股市场注入新鲜优质的血液,使股市的发展更加健康。”

其实,在严把内地企业赴海外上市以达到“节流”目的的同时,监管层更多的是希望为内地股市“开源”。“据我所知,管理层正在让投行多找一些企业来上市。”一位资深证券分析师向早报记者透露。

“外界的理解可能有错误。”对此,证监会相关人士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一些企业审批缓慢可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毕竟不是所有申请报上来就一定要马上审的。他说,监管层的政策一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一贯是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的。“现在环境变化了,企业的行为也在变化,很多企业希望在内地上市。对此,我们会尊重。”

证监会并非“单独行动”

其实,证监会通过在IPO上的开源节流来达到调控市场的目的,尊重的可能不仅是企业的意愿,还包括整个证券市场。因为,在很多专家看来,与上调印花税相比,为A股市场扩容,改善供给平衡,才是调控的“正道”。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国企走A股上市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上周表示,中国目前不缺外汇,希望外国私募基金进入中国后更多利用人民币市场,发展人民币的投资基金。

证监会日前向部分券商下发了《境外中资控股上市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点办法(草案)》,为红筹股回归A股初步确定了门槛和规范,使得回归心切的红筹股中的首批试点公司有望在7月份踏上“回归”之路。

◇相关新闻:沪一季度银证交易超3000亿元

记者昨日从上海银监局获悉,上海各商业银行的个人电子银行一季度的交易笔数共计1.07亿笔,交易金额共计5424.68亿元。其中,受股市交易活跃的影响,银证交易(银证转账加上银证通)非常活跃。今年一季度,上海中资商业银行个人电子银行银证通和银证转账的交易笔数达到770.31万笔,比上季度增长75.87%;交易金额达到3058.22亿元,比上季度增长37%。(孙晓旭)

来源: 东方早报

图片新闻:
长江上游强降雨形成新一轮洪峰 三峡工程首次发挥防洪功能
中国将在北部湾重点打造石化和能源基地 缓解西南油品短缺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 07年中国改革重点行业
· 中国经济博弈高油价
· 投资技巧指南 答疑解惑直通车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