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建立新型金融调控体系

2011年03月08日11:1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二五 新型金融调控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 金融调控 金融调控体系 张茉楠 金融

二、以“社会融资总量”为纲的金融调控体系会带来哪些影响

今年央行已经明确,要以“社会融资总量”取代“货币信贷”增强央行宏观调控的直接效力,这种取向的改变会不会对货币政策目标、工具,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以及资产价格带来新的变化呢?

1、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不会发生大的调整

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言,短期内,银行信贷规模一定程度上还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中介目标,这样的判断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如前所述,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比,有一个重要差别,就是信贷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货币,进而可能影响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不创造货币。而且,目前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大。所以,控制银行信贷是控制社会融资总量和总体流动性的关键。第二,除了利率变动对贷款需求的影响外,央行对信贷供给方面也有一系列的调控手段包括对银行的窗口指导。而除了利率变动影响资金成本以外,央行对直接融资的调控手段有限。

2、 对社会融资总规模影响不大但会对结构有影响

2011年,央行已经明确要把“控制通胀,把好流动性总闸门”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货币调控的重点,因此,全社会的社会融资总规模会受到一定限制,这也意味着,企业债,国债和股市融资的总量在今年也将和信贷一样受到总量的控制,但总体水平不会有太大波动。从企业债来看,现在企业债的发行对象主要是大中型企业,包括大中型国企,去年大中型国企的利润增长超过30%,这些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很强,对其债务进行控制不会对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产生特别大的负面冲击,企业债具备被压缩的余地。 从国债的角度看,2011年赤字水平按照预算,会有1500亿的压缩,这也意味着国债在2011年也会有所压缩。

而从股市融资的情况看,可能会加大融资的支持力度。一是从规模看,股市融资的规模在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股市融资额的变化对全社会融资边际的影响最小;再把股市融资要放到125规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虑,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非常重,实现这项任务仍然需要大量的对新兴产业,对中小企业投资的融资支持,这就需要股市,也就是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最高也最有效率的场所,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股市实现对战略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更市场化,更有效率的融资在2011年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3、央行将逐步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

由于社会融资总量在统计口径中引入了重要的两项证券资产来源--企业债和股票发行,因此,未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该逐渐从单一实体经济目标(控制通胀或经济增长)转移到实体经济+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通胀+增长率+金融资产价格与收益率)上来,这表明我国的金融调控将兼顾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平衡的定位。尽管目前资产价格还不具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独立调控目标的条件,但是有必要将其作为货币调控的辅助监测指标纳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视野。在具体政策操作中,央行很可能将建立与资产价格相关的指标体系,形成考虑资产价格波动因素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样不仅有利于货币政策为资本市场松绑,也有利于根据市场走向和虚拟资产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影响程度的估计做出相应判断,决定货币政策的力度和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类型,进而构建均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4、 货币调控将更多关注市场利率的走势

货币政策对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一个共同影响渠道是利率的变动。央行重视社会融资总量,而不是仅仅关注银行信贷,意味着利率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作用将增加。实际上,在较发达的经济体,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货币政策的操作和传导是通过利率来进行的。货币当局调控短期利率,进而影响整个利率曲线,而资本市场是传导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还有控制,所以既要看资金成本,也要看融资量。结合近期的货币政策调控,我们也看到利率的作用在增加。不同于2004/05 年和2007/08 年调控,本轮调控总体资金成本的上升幅度大于基准利率的提高幅度。2010 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保持了09 年1 季度以来的上扬态势,截至2010年底已达6.19%,全年上升了94个基点,显著超过基准贷款利率的上升。近期三次加息使得一年期定存利率累计上升了75个基点至3%,而非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上升幅度更大,5年期共上升140个基点至5%,负利率已经基本消除。其他市场利率,如Shibor利率、3年期互换利率以及10年期国债利率也普遍上扬,这预示着我们在观察和判断货币政策的走势时需要更多关注利率的信号作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