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中国将建立新型金融调控体系

2011年03月08日11:1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十二五 新型金融调控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 金融调控 金融调控体系 张茉楠 金融

问题之二:M2能否真正反映中国金融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一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框架对金融市场的关注程度不高,但事实上,近年间中国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所谓“金融广度”指的是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类型、金融产品数量以及交易方式等的广泛程度,“而金融深度”主要是指市场中是否存在足够大的金融交易量。

M2的统计口径主要定位于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存款货币,多反映间接融资下的银行体系信息。信贷是M2形成的主要来源。多年来,年度M2同比增幅与新增贷款同比增幅,趋势基本保持一致。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企业对货币需求的满足过程已经离开了单纯的银行体系,部分地转向了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筹资额与同期银行贷款增加额之比从2002年底的4.1%上升到2010年底的36.3%,中国资产证券化率已达100%。据统计,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沪深股市A股融资量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去年共有531家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10275.2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0%;还有,以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去年发行量超过万亿元;企业还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信托、风险投资等渠道融资,此外,外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融资规模也不小。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全年我国人民币贷款增长7.95万亿元,但除信贷渠道外,其它渠道的社会融资总量为14.27万亿,几乎是信贷渠道的两倍。

图2 2009-2010年社会融资总量大幅上升

问题之三:控制M2实现调控物价的调控方式是否需要调整?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两种运动----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价值运动又称为资金运动。实物运动形成社会总供给,资金运动形成社会总需求。一般而言,货币发行量与GDP总量之间需要保持某种平衡关系,否则的话,就会出现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而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通货膨胀。

因此,从货币角度看,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最终表现为一种货币现象,但问题在于货币的度量。按照目前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度量方法和统计口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只会改变货币存在的形态,不会增加当前统计口径的货币供应量M2,但会创造出更多的广义信用货币。非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加速使得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和衡量越来越难,传统统计意义上的货币供应量已经难以全部涵盖货币的实质性内容。央行控制M2统计口径意义上的货币总量的目的不在于M2本身得到控制,而在于抑制总需求,进而实现物价的稳定。但是从现实看来,央行通过控制M2来实现对物价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M2统计口径意义上的货币总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不再稳定。在从紧趋向货币政策背景下,非银行融资的发展增加了企业通过非信贷渠道所获得的投资资金来源,客观上起到扩大总需求的作用,将会模糊当前统计口径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的稳定关系。这样一来,M2统计口径的货币总量与短期总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再稳定和不可预测,控制住M2本身并不代表就完全抑制了总需求。非银行融资的快速发展事实上抵消了通过紧缩信贷来紧缩货币进而紧缩需求的货币政策效力,支持了总需求的扩张。

另一方面,根据CPI被动调控信贷,易误伤实体经济。基于我国1999—2009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物价的相关性比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的现象。例如,2007年抑制通胀成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导致一刀切式的总量紧缩性货币措施越来越频繁,虽然将通胀控制住了,但也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需要做出调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