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填海变味,过度开发盛行
据统计,由于“围海造地”和过度砍伐,中国天然红树林面积已由50年代初的约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5万公顷,70%的红树林丧失。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濒危状态,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海岸带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
我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国家每年对围填海规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然而,近年来,个别地方过度开发,不科学地填海造地、围滩造田,尽管增加了土地资源,但对海洋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据国家海洋局的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围海造地为2033公顷,2007年,达到了13425公顷,五年间增加了六倍多,2008年由于海域法的实施,以及在国家海洋等主管部门的努力下,围海造地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达到了11000.71公顷。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高明就曾撰文严厉地指出,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地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湿地消失,加重旱情;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诱发洪灾;加重赤潮危害;改变自然景观等多种自然灾害。“生态功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无法保障。”蒋高明指出。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夏真教授从2003年开始对珠三角近岸海域的海洋地质环境进行了长达3年的调查,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围海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此外,日益增加的养殖场使海水的有机质污染程度也相应增加,赤潮多次发生。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资源环境评估部部长刘云博士表示,为了发展,填海乃属“不得已而为之”,但一定要经过谨慎的规划、论证,否则将对近岸的生态系统带来灭顶之灾,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刘博士表示,近岸区域包括了大量的浅滩、湿地,不管是采取什么方式的填海,这些近岸的生态系统包括海岸、物种以及自然景观,都将不可避免地遭受灭顶之灾,而且“依据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去定量评估这些损失”。
然而,围海造地在珠三角一些沿海地区依然是一种大受欢迎的发展模式,甚至在地价猛涨、楼价飙升的利益驱使下,一些地方用围海造地来大建楼盘。由于急功近利,新建楼盘竟出现下沉等危险景象。
在深圳填海区一些楼盘今年以来就被媒体曝光出现了地面沉降的现象。记者曾在深圳填海区建造的“幸福海岸”“西岸茶城”“熙龙湾”等小区调查发现,这些楼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楼面底部处的裂缝随处可见。
有专家对此种现象做出解释认为,在国外,填海区通常经历30年左右,经过海水冲刷和地表充分沉积才可大规模建设,然而,近年来房价节节攀升,房地产急剧扩张,导致有的填海区完工不足10年就进行房地产开发,土地根基不稳,地表或继续缓慢沉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围海一亩的成本一般为20万元,填海一亩为30万元,而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至少100万元,利润最少也要达到每亩50万元以上,可以轻易实现翻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