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5日电 “流域限批”制将从目前的黄河长江等四大流域扩大到全国所有跨省河流。据国家环保总局网站消息,昨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表示,明年起,跨省界断面水质将按年度目标考核,不能按期完成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省份,将暂停安排国家支持的项目,停止审批该省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
11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在河南郑州召开全国河流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分析当前环境保护特别是水环境保护形势,安排部署新形势下河流污染防治工作。周生贤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凝聚力量、指导实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河流休养生息,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周生贤说,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把环境保护摆上了重要的战略位置。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和全党意志,真正进入了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中国特色环境保护事业迎来了空前难得的历史机遇。环保系统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十七大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进一步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将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扎实做好污染减排及各项环保工作,全力推进历史性转变。
周生贤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围绕水污染防治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水污染相当普遍,水污染治理仍然滞后,水环境安全存在隐患,水资源利用率低,水生态遭到破坏,大江大河已经不堪重负。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周生贤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河流污染防治工作,首先要明确目标。从长远来看,就是要恢复河流山青水秀的自然面貌,维护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确保全流域江河安澜。近期的目标是到2008年年底前,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指标达标率达到100%。2010年年底前,跨省界断面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总量比2005年削减10%以上,水环境监管及水污染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得到增强。
周生贤要求,做好新形势下的河流污染防治工作,要牢牢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环境优先。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和速度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作为基础和前提。要将环保要求作为开展各类经济活动的前提,相关规划要与环保规划相协调。二是确保饮水安全。切实把保障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维护群众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切实抓紧抓好。三是明确目标责任。采取“一河一策”的办法,确定不同流域的防治目标和防控重点,并落实工作责任。四是强化系统管理。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工作都要有利于维护河流生态健康,实行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全面治理,上游、中游、下游协调发展,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分配。
周生贤对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部署。他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从严控制各类污染排放。严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开展规划环评和环境影响后评估,消除污染隐患,加强环境敏感区和敏感时段的管理。二是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监控,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上市企业环保核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根据河流环境承载能力确立畜禽养殖规模,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四是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坚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化方向,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五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抓紧编制各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严厉打击危害群众饮水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建立饮用水水源污染应急预案。六是统筹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用水,切实保证生态用水。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其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
周生贤最后强调,当前,河流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要狠抓落实。一要继续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治污力度,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如期实现。二要落实跨界水质目标责任制,自2008年起,总局对跨省界断面水质按年度目标进行考核和评定,对不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和污染反弹严重的省份,暂停在该省安排国家支持的项目,停止审批该省需增加排污总量的建设项目。三要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加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工业园区、重点行业的环境整治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四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快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推进国家和地方河流环保标准的研究和修订工作。五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惜水、节水、爱水的良好风尚,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