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 民资外资可参股核电建设 -欧盟REACH法规明实施 影响我3万多企业 中国建重点实验室应对 -央行严控外商投资内地房市 把好信贷关 中国房地产还能热多久 -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 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法就业权利 -中国扩大儿童免疫范围 增25亿购疫苗 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 -A股均价与历史高点相差1成 内地资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营油企欲打包卖外资 三分格局或变两强相争 商务部促油企整改 -中国存在粮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风险 商务部三措施稳定肉蛋价格 -国务院决定今年试点向国企提取分红 -07中国大学满意度排行榜出炉:清华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数破千万
环保总局负责人: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力将降级问责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11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新网12月11日电 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对日前(10日)发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进行了解读。

严防“美景一秒狼藉一片”

核心区缓冲区禁止影视拍摄

许多电视剧电影热衷于到自然保护区拍摄,给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被人们称为“‘梦工厂’推开‘垃圾门’,美景一秒狼藉一片”。如何防止此类事件继续上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给影视拍摄立了“规矩”。

《办法》明确规定,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禁止从事影视拍摄活动;在实验区内开展的影视拍摄活动,应当提交活动方案,报有关部门批准。影视拍摄活动不得破坏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活动方案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拍摄过程中建设影响环境的项目或者严重影响景观的设施,应当遵守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

生态旅游需科学管理保驾护航

无序过度开发将被制止

一些旅游开发商不顾自然保护区的承受能力,肆意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对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如何遏制这种不良势头?《办法》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规范性限制。

环保总局负责人表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参观活动,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必须严格遵守《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开展旅游活动,实验区内可以开展旅游活动,但其方案必须经过相关的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批准,并符合保护区的建设规划。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方向不一致,没有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和不符合规划的旅游活动,将被严格制止。

每5年至少进行1次环保评估

保护不力将被降级问责

部分自然保护区为了某些利益,存在纵容违法砍伐、狩猎、开垦、开矿、影视拍摄等活动的现象,如何消除这种现象?《办法》规定对保护不力的自然保护区降级问责。

《办法》规定,要组织专门的评估委员会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状况开展评估,每5年至少要进行1次,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将在媒体上统一公布。评估后,对于保护不力,保护对象受到严重破坏,不再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件的,由环保总局提出降级建议,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后,给予降级处理。被降级的自然保护区,5年之内不得再次申报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对有关行政机关或管理机构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导致保护区被降级的,环保总局将向其上级机关或监察机关提出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的建议。

链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一般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刘毅)

来源: 中新社

相关文章:
国家环保总局:我国已有1205个森林自然保护区
国家环保总局: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禁搞旅游
我国自然保护区年投入不足2亿 地方林业局负债
环保总局:影视拍摄不得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
环保总局解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