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这首民谣是中国石漠化山区农民严酷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
人类能不能征服石漠化?贵州省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载体,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靠机制创新、科技支撑、市场引导、群众参与,从喀斯特山区实际出发,探寻让石漠化变绿洲的有效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岩溶)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中以贵州为中心连接桂北、滇东、湘西及川东南的地区,是世界上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地区。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加上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导致石漠化不断加剧,使人类逐步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导致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花江大峡谷位于贵州西南部关岭县以南、贞丰县以北的北盘江花江河峡谷两岸,喀斯特分布面积占88%,是贵州高原上典型的喀斯特峡谷区域。
2000年之前,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几乎丧尽,农民仅能在石缝中进行原始耕作,可利用的生产、生活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逃避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的煎熬,不少农户举家外迁他乡。
“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在贵州组织实施“喀斯特(岩溶)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选择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花江大峡谷作为研究示范区。
石漠化防治专题项目负责人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教授熊康宁介绍说,来自不同单位的10多名专家,根据花江生态环境缺水、缺土、缺林“三缺”的特点,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将生物措施和社区发展在内的多种技术措施加以捆绑、组装和科学配置,采用综合措施挑战石漠化。
贵州省科技厅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先后协调3000亩退耕还林工程指标、120万元水保工程资金、50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指标及部分小额扶贫贷款,从生态建设、水土保持、农村能源等项目及资金上,为课题示范提供必要条件。
通过整合资源、综合治理,花江大峡谷实施石漠化治理示范面积2404亩,其中强度石漠化治理1428亩,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21.4%增至2005年的53.2%,实现五年翻一番;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60.8%,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比例由47.07%下降至25.04%,将近减少一半;适合喀斯特山区生长的花椒种植面积突破万亩,建成了闻名西南地区的花椒商品生产基地,农民人均收入由不足700元提高到1606元,接近贵州省平均水平。(记者 周芙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