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年多的治理,黄河源头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河流及湖泊水量增加,生态系统开始显现恢复迹象。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频繁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黄河源头地区水土流失以及草场退化程度都很严重,植被的破坏导致草原水涵养功能减弱,源头来水不断减少,生态系统日益恶化。
据监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黄河上游连续十几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22.7%,源头数次断流,大批湖泊干涸。
黄河源头第一县——青海省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曾有大小湖泊4000余个。2004年7月,记者在这个县采访时发现,当地90%的湖泊已经消失,大片草原沙化或成为“黑土滩”,鼠害猖獗。
9月22日,记者在两年前采访过的玛多县扎陵湖乡斡勒唐青草原见到,深秋的草原一片金黄,茂密的牧草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前来觅食,在大约5公里的路段上,记者见到了6群、30余只藏野驴和藏原羚,其中5只藏野驴与一户牧民的定居房仅有200米的距离,路边不远的湖泊里游弋着黄鸭等水鸟,危害草原生态的鼠兔、旱獭的数量也比往年减少了不少。
黄河水利委员会玛多水文勘测大队负责人梁海青告诉记者,监测资料显示,从2005年6月,黄河源头地区降水量开始增加,黄河水位开始上涨。至今年7月,黄河上游湖泊鄂陵湖水位达到历史最高值。
因为黄河水量不足,建成于2001年的玛多县河源水电站于2003年1月被迫停止发电,随着黄河水量的增加,而今这座水电站也恢复了正常运转。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玛多县曾经大批消失的湖泊也重现高原,目前已经恢复到了3800余个,接近了历史水平。
玛多县副县长扎洛说,自2003年以来,这个地区先后开始推行退牧还草工程和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通过移民搬迁、禁牧封育、人工增雨、以草定畜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玛多县的生态得到了部分恢复,生态保护工程开始逐渐显露效益。(记者任晓刚 杨寿德)
|